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项目成果

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


时间:2005-02-20 23:46:48来源: 作者:李江帆 点击:

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

 李江帆

  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第三产业概念的一些误解,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涉及第三产业产业性质的5个问题--第三产业的内容、无形产业的涵义、产业排序的原则、产业性质与市场化的关系、政府等公共服务业属第三产业的原因;从社会需求出发,全面分析了影响服务需求,因而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的5个主要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第三产业比重、人均服务占有量和服务密度)。文章还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参数,建立了用以评估各产业发展状况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和产值方程。
  关键词: 第三产业 产业性质 评估依据 衡量指标 第三产业就业方程 第三产业产值方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战略方针的确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我国传媒、书面和口头语言中一个愈来愈流行的时兴用语。但是,由于对第三产业理论缺乏了解,不少人也随之产生了对第三产业概念的不明底里、望文生义或以讹传讹的一些误解,其中一些甚至对第三产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不良的误导作用。为此,有必要正本清源,针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从正反两方面阐明有关第三产业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关于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问题的误解

  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B.Fisher)在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术语。它是指除了第一(次)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二(次)产业(工、矿、建筑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统称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在世界各国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过范围大同小异。一般认为,区分三次产业有三个标准:(1)看产品是否有形。有形的属第一、二产业,无形的属第三产业。(2)看生产与消费是否同时进行。不同时进行的属第一、二产业,同时进行的属第三产业。(3)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最远的是第一产业,次远的是第二产业,最近的是第三产业。
  对第三产业的概念,主要存在着如下5种困惑或误解。
  1.对第三产业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不甚了了,对第三产业的范围理解得很狭窄。认为第三产业只是商业、饮食业、旅游业、生活服务业,尤其不知道科教文卫这些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也属于第三产业。一位中学校长在校会上谈到学校拟办旅馆、餐厅的计划时大声疾呼:"我们也要办第三产业!"其实,第三产业包括4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这位校长就算不办旅馆、餐厅等"副业",他的"主业"--教育产业,已经是"货真价实"的第三产业;校长的主要职责和日常工作正是办第三产业。他"也要"办的只是其他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再如,有的政府改革方案提出,要把精简政府机构减少的人员"转移到第三产业去",也是因为不知道政府机关本身就属第三产业。
  2.不理解商业、交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不生产实物产品的行业为什么也叫作产业。这种困惑,来自传统的旧产业观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传统产业观认为,产品是人类生产出来的物品;生产是对物品的创造。因此,产业(即生产的行业)就是生产物品的行业。只有像工农业那样生产出物品(工农业产品),才算产业。然而,这一旧观念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从人类从事生产的动机来考察,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创造出种种可以满足需要的稀缺对象。这一创造过程就是生产。而满足需求的对象不仅仅是物品,它还包括不采取物品形式的各类服务。因此,生产不仅包括对物品的创造,还包括创造(提供)出能象物品那样满足人的某方面需要的服务(称为服务生产);产品不仅包括人类生产出来的物品,还包括人类提供的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可称为非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根据这一新的产业观,不生产实物产品但提供服务的行业也是一种既有投入,又有产出(服务产品)的产业,可称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或无形产业。由于在服务高需求收入
弹性、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服务需求会以高于物品需求的速度增长,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产业的比重会日趋上升,逐步超过有形产业,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也是我国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改变第三产业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尽管三次产业观的引进和广泛传播使旧产业观受到很大冲击,但是,传统产业观在我国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一些学者对研究"第三产业中的'非生产部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却不懂得因第三产业有"生产性行业"之涵义,所以他所研究的实际上是"第三个生产性行业中的'非生产部门'"--纯属一个逻辑混乱的悖论。又如,某些政府文件,一方面号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又沿用从苏联那里学来的将服务行业视为"非生产部门"的旧产业观,在统计资料和政府报告中将第三产业投资列为"非生产性投资",经济一遇困难就强调要对它加以控制,在同一文件中陷于自相矛盾而无所觉察。这些都说明树立和普及新的产业观对发展第三产业是多么重要。
  3.望文生义地认为第三产业就是重要程度居第三位的产业。有科委负责人针对三次产业分类法忿忿不平地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确地指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怎么国家统计局把科技部门放到第三产业,甚至是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去了?"第一"变成"第三",还要不要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了?无独有偶,有的交通部门领导也说,交通历来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先行官"就是走在第一位的。怎么把交通部门划到第三产业去了?"先行"变成"后行",我们交通部门感到很委屈。希望中央重新考虑第三产业划分,研究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产业概念。"工交,工交",至少要把交通部门放到第二产业去,与工业部门划在一起。
  其实,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解,是依据梁山泊108条好汉的"排位学"来看问题的。说到底,这些人根本不知第三产业到底为何排"第三"。事实上,三次产业的划分与产业是否重要,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排序,依据的是与其重要性根本无关的这样三个原则:(1)按产业兴旺发达的顺序来排序:在人类经济史上,农业在一万年前就首先兴旺起来,故称第一产业;工业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故称第二产业。服务行业是在本世纪中叶才兴旺起来的,故称第三产业。(2)按需求层次的高低来排序:人类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求是对食物的需求,若经济水平极低,全部收入只能用于食品;食品的需求满足后,人们才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满足对用品的需求;而对相当多服务的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要在收入进一步增长时才有条件满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以其产品大致上由低到高地分别满足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也就依次被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3)按各产业离自然资源的经济距离来排序:农业生产初级产品,离自然资源的距离最近,故称第一产业,工业生产加工产品,离自然资源的距离较远,故称第二产业,服务业生产服务产品,离自然资源的距离最远,故称第三产业。
  4.以为承认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就意味着要将(或应将)第三产业所有行业全面推向市场,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它们是否生存和发展。例如,承认教育、卫生、文艺、科学服务业是产业,就要断其"皇粮",让这些行业完全通过市场,按服务价格出售服务,获得营业收入来维持其生存。总而言之,走产业化道路=当作产业来办=全面实行市场化=免费服务统统改为收费服务=低价服务统统改为高价(市场价)服务。这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一种最为流行的、误导性最大的误解。
  其实,承认服务行业是产业,只是说向它投入人、财、物力后它不是什么也没生产,而是生产出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是一种不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没有体积和静止质量的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服务产品以其具有的非实物性、非贮存性、生产交换同时性、非转移性、作为劳动产品的必然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等特点区别于实物产品,同时又以其满足人们的精神或物质需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可消费性类同于实物产品,所以它同样是社会产品的组成部分。由于服务产品是劳动产物,因而当它为交换而生产时,它就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并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其价值。不过,服务产品也可以不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例如国防服务)。只要服务行业生产出服务产品(例如教师给学生讲了课,演员表演了节目,医生给病人看了病),就证明了它们的产业性,不管这些服务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按市场价卖给他人(如五星级大酒店的旅业服务),还是不经市场免费送给他人(如免费的博物馆展览服务),或是半卖半送(如有国家财政补贴的低价医疗服务)。工农业的产业性是由工农业生产出工农业产品证明的,并不以工农业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按市价出售为条件。就算工农业产品减价卖掉,甚至运去灾区免费送给灾民,工农业同样具有产业性。同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不需要以服务产品的市场化来证明;第三产业是否市场化,服务产品是按市价出售,还是半价卖掉,或是白送给人,都与第三产业是不是产业毫不相关。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服务产品中,也有大量是低价或免费"送"人的(如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小学义务教育等服务),但从来没有人因此否定这些第三产业的产业性。因此,从第三产业是产业推导出所有第三产业行业都要市场化是错误的;将第三产业的产业化说成是所有的服务产品都要按市场价格出售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运营。其一,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即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均通过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实行此方式的主要有盈利性生产服务业和大部分生活服务业。其二,服务的非市场分配方式,即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完全不通过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如国防、环境保护、政府管理服务业。其三,服务的半市场分配方式,即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不完全的市场实行分配的方式,如基础教育业、部分文化、卫生服务业等。实行非市场分配方式和半市场分配方式的是非盈利性服务业。非盈利性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对现代社会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的一种适应,也是现代国家促进社会平等,改善居民整体利益和基本福利状况的社会职能的一种体现。
  首先,一些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社会效益,但局部或短期经济小效益较差的服务,虽然对整个社会大有裨益,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不能成为在市场自愿交换的对象,所以必须由国家通过强征税金支付,以非盈利性方式经营。其次,为了保障低收入居民也可消费一些基本的服务,国家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低价甚至免费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再次,某些服务以非盈利方式经营,可以防止服务业做出忽视他人的、有消极的外在效应的、不符合居民整体利益的经营决策。最后,一些公共性服务产品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同时也难以排除对它不付费的消费,以社会形式共同(免费或优惠价)消费它比通过市场交换以个体形式消费它效率更高 。因此,非盈利性服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也一直有国家财政补贴支持。所以,还第三产业本来具有的产业面目,决不是也不应该取消非盈利服务业,一窝蜂地把它们推向市场。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公共产品(如基础理论研究、基础教育、代表国粹的文艺服务、全民卫生保健服务等),如推向市场,由于"市场选票"不足,肯定将走向衰落。那时损失的将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正确的方针是: 经过细致分析合理划分盈利服务业与非盈利服务业的界限;保留非盈利服务业的非市场分配方式和半市场分配方式以增强社会公平;将盈利服务业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求发展,提高第三产业运行效率。
  5.不明白为什么政府、政党、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也划为第三产业 。诚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府、政党、警察、军队等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将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但是,三次产业理论依据的是经济学原则而不是政治学原理来划分产业的。只要一种消耗人、财、物力的经济活动产出了非实物劳动成果,提供这种成果的行业大致符合三次产业划分的三个原则(产品无形,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离自然资源的经济距离最远),就可以归入第三产业,而不考虑其行业的政治因素。政府、政党、警察、军队等行业虽不生产实物产品,但它们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各类服务: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要正常运转,需要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服务和经济管理服务;社会系统内部,需要必要的社会团体服务;社会运转过程中会出现具有不良外部效应,影响社会和居民正常活动的犯罪行为,需要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制服务来制止、惩处、规范;国家对外需要国防服务,保卫国土完整、人民安居乐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管理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将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服务。所以,它们涉及的也不完全是阶级斗争问题。即使这些行业纯属上层建筑行业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它们提供的服务中也存在投入产出的经济问题,需要纳入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经济活动都打上阶级烙印,精神产品的阶级性更强。然而,产业经济研究必须采取抽象法把经济现象中交织着的政治因素抽出存而不论,才能弄清经济规律。所以,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不能成为判别某行业是否属第三产业的依据。此外,某个行业是逐步兴旺,还是趋于消亡,与它是否应划入第三产业也是毫不相关的。从前文可知,消亡与否不是区分第三产业的标准。很多服务行业在历史上曾兴旺一时,但在现代社会中因经济社会条件的变迁而消失了。既然这并不成为把它们排除出第三产业的理由,那么,政府、政党、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将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的估计,当然也不能成为否定它们属于第三产业的论据。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公共服务的机构形式可能变化,但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的内容应该不会消失。由于上述原因,政府、政党、社会团体、警察、军队被划为第三产业是合乎逻辑的。不过,大概由于军事秘密的因素,在西方不少国家的第三产业统计中,军队是撇开不提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指加快第三产业的第1、2、3层次的发展,第4层次即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不在此列。它们面临的是精简机构、提高服务效率而不是外延扩大问题。

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

  在我国各地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疑难问题,就是,怎样评估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是发展不足还是发展过头了?今后应发展到什么水平?有什么判断依据?一些地区往往不注意研究这些重要问题,而是从脱离社会需求的攀比目标出发,或是从计划经济"拍脑袋"式的官定目标出发,对第三产业作出规划。这是不妥当的。
  从根本上说,评价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否处于适度状况,首先要看当时该区的服务供给是否适应本地和外地对该区的服务需求。从动态来看,还要依据对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及服务需求变动的估计,推断未来的服务供给是否适应将在未来发展中形成的服务需求。总之,评估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因此,全面分析影响服务需求的诸因素,就成为评估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基础工作。
  影响对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影响服务需求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生活服务需求来说,在相当多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实物产品,社会收入水平已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高度并持续提高,闲暇时间存在并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服务需求会以快于货物需求的速度增长。就生产服务需求说,生产向信息化发展,使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处理有关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以超过实物型生产资料的速度增长;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引起对商业、金融、保险、运输、通讯、广告、咨询、情报、检验、维修等服务需求量迅速上升。因此,在服务高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服务需求趋于上升。
进一步说,促使服务需求增长的上述5个经济条件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率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率增长到一定高度,使收入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水平,才使相当多服务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实物产品;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引起高收入弹性的服务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以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闲暇时间得以存在和增长,从而导致有关服务需求的出现和增长;与生产的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高水准相伴而生的国民经济的高水平,又支撑着相关生产服务的高需求。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人口、收入水平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因此,它就成为影响服务需求的关键因素。
  据此理由,笔者曾选用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石油国和市场经济工业国4种类型的92个国家1982年的92组统计资料为样本数据 ,拟合三次产业产值(指增加值,下同)结构模型;选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16个成员国1870-1976年的76组统计资料为样本数据 ,拟合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模型。通过利用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程序、多项式回归分析程序,在VAX8350电子计算机上对9种类型的待选回归方程进行拟合试算,并经比较、检验,可以确认,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构成幂函数、三次曲线函数和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 。我把这些数学模型分别称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方程。
第一产业产值方程为
  Y1=1646.82X^-0.6638
第二产业产值方程为
  Y2=19.55+0.0104X-1.3E(-6)X^2+4.5985E(-11)X^3
第三产业产值方程为
  Y3=19.5952+3.9077LnX
上式中,Y1、Y2、Y3分别是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X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2年美元)。
按照产值方程求出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理论值(校正值)如下。

  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构成对数函数、二次曲线函数和幂函数型相关关系 。我把这些数学模型分别称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方程。
 第一产业就业方程为
  Y1=196.073-22.6887LnX
 第二产业就业方程为
  Y2=17.0618+0.01576X-2.599E(-6)X^2
 第三产业就业方程为
  Y3=1.149X^0.464
  上式中,Y1、Y2、Y3分别是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X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0年美元)。据就业方程求出的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理论值(校正值)如下。

  资料显示: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迄今为止的最低点约为3%;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大到40-45%左右即呈饱和状态,随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趋增大,其就业比重增幅显著高于产值比重,至今尚无回落趋势。此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程度较高,产值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这说明,影响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除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主因素外,还可能有其他作用较显著的自变量,如本币与美元的汇率、各国价格水平、消费构成、人口、地理和社会传统等因素。
  从国内资料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呈现幂函数型相关关系。据笔者对199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Y,单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单位:元,1990年不变价)的相关关系的定量分析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就业方程为:
   Y=0.4X^0.53
  据此方程测算,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理论值如表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第三产业比重应高于此理论值):

  需要指出,用人均GDP指标分析第三产业需求必须注意:
  (1)进行国际间的横比要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一般是美元),而各国价格体系、构成、水平的差异,使得本币的实际购买力与它按汇率折算的外币购买力相比往往有不少出入,这就会产生影响可比性的误差。
  (2)进行历史的纵比要用不变价,而年代相隔久远的GDP数据,即使有统计部门认可的不变价折算系数,但由于基期与报告期的产品结构变化太大,不同时代的不少新产品与旧产品实际上完全无价格可比性,因此其理论上的GDP"不变价"往往并非真正可比。
  (3)由于各国、各省、市、县大小不一,仅凭GDP总量无法判断其经济发展所处水平,必须取其人均值作为可比参数评估第三产业状况。但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大量难以统计或未及统计的流动人口,加上户籍管理体系的固有弊端和落后手段,使得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值存在很大失真,在外来民工大量流入的广东尤其是这样。
  因此,统计分析时选用数据难,处理数据更难。特别是国际比较同时涉及"横"、"纵"问题,即使严格按统计口径换算,由于上述因素,可比性也往往受影响。至于未经换算就加以比较,那就更不用说了,肯定会得出贻笑大方的结果。
  除人均GDP外,城市化水平也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个因素。首先,城市是第三产业的基地,它集中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提供大部分第三产业产值。如广东20个地级市市区,它们仅占全省劳力的27.6%,就提供了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9%。所以,城市化水平高,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基地多。其次,从城市功能来看,城市者,"城中之市"之谓也。它具有组织城乡商品流通,向外辐射流通服务的功能,是市场和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商业是第三产业中比重很大的行业。广东1992年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就占了第三产业的37.4%。城市比重大,意味着城乡居民对流通服务的需求大。再则,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最主要行业,目前占第三产业产值的46% 。在中国的农业生产服务需求比较弱、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现状下,生产服务业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企事业单位,生活服务业的主要顾客是城市居民,也涉及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较多农村人口已转化为城市人口,他们需要的各类服务也相应增多了。此外,城市人口密集,有利于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这些原因,在人均GDP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的服务需求量必然较大。
  人口密度是影响服务需求的第三个因素。首先,服务需求来自人口,而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时性,使服务行业的需求只能来自服务的产地,而不是外地(本地服务的"输出"实际上只是外地顾客来本地消费服务,或是服务人员的输出),人口密度高,其服务需求聚集在有限的地域,就容易达到支撑第三产业行业形成和发展的起点规模。其次,人口密度高,使单位时间内的服务需求相对密集,因而,随机服务系统中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的使用率高,闲置待客形成的闲置损失少,服务效率相对高,服务业易于经营。与此相反,人口稀少地区的同量服务需求量,因分散形成于较长时间内,就使服务生产要素常常要闲置待客,实际上只相当于较少量的需求量。最后,由于人口通常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城市也是人口密集地区,因此,在同一国家内,人口密度高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是发达地区,西部人口稀少地区是欠发达地区,故人口密度高与第三产业发达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样,人口密度高除了其自身会引起服务的高需求外,还会因与之相随的经济较发达因素而使服务需求较大。不过,从中国数据得出的这一结论不能不加修正地外推到国与国之间。就世界范围来说,人口密度高的国家通常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国家,而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往往是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发达中国家大多是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如中、印等),而发达国家大多为人口密度低的国家。与其说其第三产业的差别由人口因素造成,还不如说它主要由经济因素所决定。只有剔除经济差异比较纯粹人口因素,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
  影响服务需求的第四个因素是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服务的需求全部来自该系统内。但在现代化社会经济中,经济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内外经常发生实物产品、服务产品、信息、能量、人员等的输出和输入交流。服务产品虽然不能移动,但是,本地服务部门可以派服务人员外出,或是通过某些技术扩大服务半径,为外地顾客服务;外地人也可以来本地消费服务,如旅游、商业贸易、运输邮电、教育、科技、信息等。这可称为服务输出。本地人消费外地的服务则称为服务输入。如果服务输出大于输入,就有服务的净输出。这时一部分服务需求就不是来自本地,而是靠外地的支撑。因此,若其它条件相同,一个地区的服务产品输出比重高,服务需求量也较大。
  综上所述,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应由服务的社会需求决定,而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服务的输出状况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以这些因素为自变量拟合的回归方程求出服务需求量的理论值,可以评估该地当时的第三产业状况,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三、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

  第三产业状况的评估依据确定后,我们再来讨论其评价指标。
  我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1)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就高。但是也有例外,因为比重仅是相对水平,反映的是三次产业之间此消彼涨的对比关系。假定某地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况,而工业更不发达,第三产业因工业比重低就有可能占据较高的比重。反之,甲乙两地第三产业本来同样发达,但其后甲地一个大型工业项目上马了,其第三产业比重马上下降,显然我们不可据此断定甲地的第三产业倒退了。
  (2)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元/人)。其值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全区总人口。它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高,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它可用来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缺陷。例如,有的地区人均服务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处于高水平。不过,此项指标也有缺点,就是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例如,某个发达地区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绝对值与欠发达地区比虽可遥遥领先,但与本地的经济发展高水平形成的服务高需求相比,仍有可能处于滞后状况。这就需要分析其产业比重指标了。
  (3)服务密度(万元/平方公里)。其值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全区总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密度(第一产业增加值除以全区总面积)、工业密度(第二产业增加值除以全区总面积),三者统称产业密度(GDP除以全区总面积)。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从中国的情况看,产业密度主要与人口密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国民生产率和产业发达程度。

一九九四年五月九日星期一下午05:41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四日星期六夜里11:29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七日星期二半夜01:47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三半夜12:21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九日星期四中午12:48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星期五上午07:30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星期五中午12:58分
一九九四年五月三十日星期一晚上07:12分
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星期三夜里10:43分
二○○二年六月十三日上午9时49分转换为WORK格式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