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项目成果

信息产业演变规律:进化论与结构主义的理论研究


时间:2004-05-07 10:54:04来源: 作者:许晶华 点击:

信息产业演变规律:进化论与结构主义的理论研究


许晶华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510631
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摘:使用生物进化与产业演变的类比方法,分析了信息产业演变的过程、方式、原因和结果,研究了用进化论方法阐述信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缺陷,提出了方法论上的改进,指出对信息的需求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信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利用信息渗透的结构主义观点,分析了信息渗透的形式、质量和深度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与动力机制。

  关键词:进化论 结构主义 信息渗透 信息产业

   60 年代初,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信息产业(Umesao ,1963 年)并探讨了信息产业起源和形成的原因,以及由信息产业所带来的社会形态(信息化)和社会结构(信息社会)的必然影响(Kamishima,1964 年;Hayashi,1967,Masuda,1968年)。近40 年过去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产业由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信息社会日渐成熟,对信息产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经久不衰。然而,将信息产业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用哲学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它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却较为鲜见,所以,本文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和信息渗透的结构主义理论分析信息产业的演变过程,旨在揭示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规律,加深对信息产业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一、进化论:信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理论分析

   1963 年,Umesao 在提出信息产业概念时,指出信息产业的形成是人类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将它与动物进化论作类比(见表1)。他认为人类产业的历史就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功能阶段发展的历史,是一个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动物进化一样,也必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所以,由于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
后,精神需求变得日益重要,而从事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产业的历史演进与动物的进化论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需要重点解释的问题:
  1. 生物进化论是实证的经验方法,用它来解释经济领域中产业演进是否科学?
  2. 产业结构的确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但是用进化论却无法按历史时间序列分析信息产业比重和就业变化规律。
  3. 用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来说明信息产业形成的原因是含糊和浅显的,因为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人类也强烈关注精神活动(如泛神论、迷信与宗教)和从事信息交流,那么为什么只有在60 年代后,信息产业才在经济中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呢?

  分析用进化论来解释信息产业的演进所遇到的问题,可以看出:第一个问题的实质是方法论,实证的分析方法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时是相当有用的,但是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类比产业进化,就只能在宏观、整体水平上作粗略的概述,因为在产业结构分析中,更多地是按时间序列积累的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经济数据,依照相应的经济模型(如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用定量的方法精确地阐明结构变化的各项指标和特征。如果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就能解释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比重和就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第二个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第三个问题可以从需求和技术二个要素来解释。的确,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人类也有大量的信息需求,但这种需求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局限性,只能在较低层次可获得、可满足和可利用,它还不足以构成经济结构中的
主导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在20 世纪50 年代初的飞速发展,人类信息采集、组织、分析、传播交流与利用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方式向无形的信息创造财富的阶段转变(见表2),信息产业才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信息载体、信息工具和信息内容上增加了人类信息能力,信息载体促进了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工具增强了开发与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内容扩展了信息服务业的范围和服务方式。因此,信息产业形成的根本动力是人类为了追求更高的信息能力,不断开发出新的信息技术,并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产业。

              表1 生物进化与产业演变比较表

比较项目 生物进化规律 产业演变
进化顺序与内容 内层器官:消化系统与肺脏 初级产业:提供食物为主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
中层器官:肌肉骨骼和生殖系统 工业、服务业: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外层器官: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信息产业:涉及到信息活动和精神(知识)创造性活动的产业
进化的过程 由内层器官向外层器官 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
进化的原因 环境及生物活动的变化 劳动分工与经济发展
进化结果 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 从农业经济为主导到信息经济为主导
需求的转移 由物质需求向信息需求 由生存需求向精神需求
表现形式 单细胞生物→陆地爬行类生物哺乳类生物→ 灵长类生物→人类 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由此看来,尽管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信息产业形成与演化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引用其它较为合适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弥补这些不足,那么,进化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宏观分析方法。

      表2 信息技术与人类信息能力、信息产业形成关系表

信息技术 信息能力 形成的信息产业
信息获取技术 扩展人类感觉器官 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
信息存贮技术 扩展人类记忆器官 信息搜集、贮存与提供产业
信息处理技术 扩展人类思维器官 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控制与处理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
信息传输技术 扩展人类交流器官 电信、网络设备制造与服务业


二、信息渗透:产业发展的结构主义阐释

   20 世纪中叶兴起的信息革命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从微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扩散到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所以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对社会的一二个部门产生影响,而是改变了整个经济基础结构。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的呢?它是通过生产的技术模式与生产的组织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的技术模式体现了技术的发展水平、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以及生产功能中所体现出的资源、劳动力、资
本以及社会组织的比例,一旦这种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引起整个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改变。组织形式的改变使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断改进的技术模式和组织形式的相互结合使信息能力成为在复杂环境和全球化进程中提高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信息渗透正是基于以上原理来阐释信息产业形成与演变规律的。信息渗透是指所有领域内的人类活动越来越被高技术信息工具所渗透或取代的过程。信息渗透强调三个方面:
  (1)信息渗透过程并不局限于与信息直接相关的部门,它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扩散、吸收、创新和应用。
  (2)渗透意味着信息工具以某种方式介入人类活动,其介入的程度可以从辅助作用到完全取代。
  (3)渗透活动必须由信息工具来完成。这里信息工具从技术水平上讲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处理、存贮、反馈和控制信息功能的高技术信息机器,而不是较为原始的信息工具。从经济角度上讲是以信息——资本方式替代劳动,而非工业社会以能源——资本方式替代劳动的工具。根据以上三种要素,评估信息渗透对信息产业演变的影响,可以从信息渗透的形式质量和程度综合考虑。

  1、信息在产业中渗透的形式。按照信息——资本替代劳动的标准分析信息渗透的范围,它有二种形式,一是使用信息工具替代人类体力劳动,这种替代仍然是以制造工业占主导地位,信息资本货物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急骤增长,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仅是依赖规模经济,可以依赖技术的改进与应用,这种方式产生了二种十分显著的影响:即在工业中信息活动和信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
的效率、灵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代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手段来运用。这种渗透形式对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化”提出质疑,认为信息渗透是一种新的工业化浪潮,是在原有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重新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它与原有的工业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其本质仍是以生产物质产品为目的的工业结构和层次提
高,而不是非工业化的过程。二是信息渗透替代人类脑力劳动,即用信息工具替代人类思维、计算、判断和创造能力,使知识和精神活动在信息社会中变得更为重要和普遍。

  按照信息渗透的结构主义观点、重新审视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和波拉特的信息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把从事信息活动与其它活动明确分离是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很少有产业不受到信息渗透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和信息本身形成的巨大产业,都使严格的产业界线变得模糊。这也证明信息产业正是由于以信息—资本替代人类体力与脑力劳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而确
立了它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也给精确的信息产业分类带来了困难。

  2.信息在产业中渗透的质量
  信息渗透的质量可以用时间和效果来测定。信息渗透时间指人类活动的总时间中用于信息渗透活动的时间与用于非信息渗透活动时间的比例。同时在测定信息渗透活动时间时还必须考虑信息活动的效果,因为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信息接受者是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对信息吸收的多少和信息对接受者的重要性都会影响信息渗透的质量。按照效果和时间来测定各产业受到信息渗透的质量,服务业和
工业的信息渗透质量比农业高得多,这恰好地印证了为什么从1950 年以来在国民经济结构变化中农业的比重急骤下降,工业效率的快速提高和服务业比重急骤上升的变化规律。

  3.信息在产业中渗透的程度
  信息渗透的程度主要以信息工具介入人类活动的方式来确定。它可粗略地划分为几种方式。
  (1)零度:不存在具有高技术的信息工具介入人类活动,所以完全没有信息渗透。它主要体现在不需要信息活动的产业中,但这种产业在信息时代已变得越来越少。
  (2)1 度:它是由一种或多种高技术信息工具介入人类活动。其介入方式使得人——信息工具——人之间产生了某种交互作用。如电话、交互式视像、通信,信息工具在此起到了将信息编码,传输和解码以供接收者和发送者相互交流的作用。但是,这种渗透容易受到畸变和噪声的干扰,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减少或消除。它能较好利用了信息工具提高人类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3)2 度:通过人—信息工具之间一一对应的交互作用,达到信息活动的目的。它反映经济活动中人类对信息工具的强烈依赖性。
  (4)3 度:人类的活动完全用信息工具所代替,形成机器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来完成某项任务。如电子邮政、机器人化的工厂。它使得人类的某些劳动完全被信息工具或以信息工具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所取代而逐渐消亡。

  信息渗透的深度为分析信息产业提供了一种标准,能够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在经济活动中,哪些产业完全属于信息产业范围,哪些产业部分属于信息产业,哪些产业不属于信息产业,从而确定不同产业对信息活动的依赖程度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

  由此可知,利用信息渗透的结构主义方法分析信息产业的演变,可以从微观上提供一个指示器,对经济系统中许多已预料到的产业革命进行有效监控,从而根据产业的变化发展趋势制订必要的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2. 利亚姆,王忆农等译,信息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
3. 李京文等,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4
4. 钱纳里等,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1995.2
5.张远,信息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
6.库兹涅茨,常勋等译,各国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7.施蒂格勒,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4
8.贝尔,高恬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电子邮箱:jhxu@scnu.edu.cn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