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著

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


时间:2010-02-27 07:47:21来源:CCSSR 作者: 点击: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李江帆主编:《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0月第1

书号:ISBN 7-218-04527-8/F.603

字数: 635千字

开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页码: 830

定价:106(上、下册)

售书热线:(02083780517 83794727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最终成果
项目名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批准号:96AJB020
项目负责人:李江帆
获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资助
获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出版资助


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


李江帆主编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是创立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的我国著名第三产业专家李江帆教授和他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经多年科研攻关写成的一本对我国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分析的优秀学术专著。该书以第三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按照投入分析——产出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主线,系统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的人、财、物和成本投入,服务产出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第三产业与服务市场、城市化、产业关联和波及、对外开放等重要问题。

  全书约70万字,由10篇研究报告组成,包括: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分析;中国第三产业投资分析;中国第三产业中间消耗分析;中国第三产业成本分析;中国第三产业产出分析;中国第三产业质量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分析;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分析;中国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第三产业与对外开放分析。

  该书采用实证性、动态性、前瞻性强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见解和针对性很强的对策建议,对指导我国第三产业的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目录

序 张卓元

第一篇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分析

 第一章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分析
    1.1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部门结构分析
    1.2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质量结构分析
    1.3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模型与趋势
 第二章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效果分析
    2.1 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性分析
    2.2 劳动力投入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3.1 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3.2 中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的结构缺陷
    3.3 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选择

第二篇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分析

 第四章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实证分析
    4.1 中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测算
    4.2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与产值增长相关分析   
    4.3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的波动
 第五章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结构分析
    5.1 第三产业投资结构演变分析
    5.2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结构变动分析
 第六章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运行机制分析
    6.1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来源的行业偏好分析
    6.2 第三产业分行业投资来源结构分析
    6.3 中国第三产业投资来源结构优化分析

第三篇 中国第三产业中间消耗分析

 第七章 中间消耗概述
    7.1 中间消耗的界定
    7.2 中间消耗与物质消耗
    7.3 第三产业中间消耗构成
 第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中间消耗实证分析
    8.1 第三产业消耗系数与依赖度分析
    8.2 第三产业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分析
    8.3 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分析
 第九章 中国第三产业中间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9.1 中间消耗影响因素的一般考察
    9.2 影响第三产业中间消耗的技术因素分析
    9.3 中国第三产业中间消耗的优化分析

第四篇 中国第三产业成本分析

 第十章 中国营利性服务行业成本分析
    10.1 营利性服务行业成本构成
    10.2 服务成本与效益
    10.3 服务成本与实物产品成本
 第十一章 中国非营利性服务业成本分析
    11.1 非营利性行业的成本构成
    11.2 成本与社会效益
    11.3 非营利性服务的成本补偿
 第十二章 中国第三产业成本动态分析
    12.1 影响服务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12.2 中国服务成本的发展趋势
    12.3 降低服务成本的相关政策

第五篇 中国第三产业产出分析

 第十三章 第三产业产出概述
    13.1 第三产业产出的定义
    13.2 第三产业产出的核算
    13.3 第三产业产出的比较方法
 第十四章 中国第三产业产出增长及其成因
    14.1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产业产出增长
    14.2 第三产业产出增长的现状问题
    14.3.第三产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十五章 中国第三产业产出增长趋势及相关对策
    15.1 第三产业产出增长的趋势
    15.2 第三产业产出结构优化

第六篇 中国第三产业质量分析

 第十六章 服务质量概述
    16.1 服务质量的内涵
    16.2 服务质量的属性
    16.3 服务质量的度量
 第十七章 中国服务质量的现状特征
    17.1 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17.2 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17.3 服务质量行业差异明显
    17.4 垄断性服务业价高质次
 第十八章 影响中国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18.1 影响服务质量的人力资源因素
    18.2 影响服务质量的市场因素
    18.3 影响服务质量的非市场因素

第七篇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分析

第十九章 第三产业市场的分类及其发育程度
    19.1 第三产业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19.2 第三产业市场分类
    19.3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发育状况
第二十章中国第三产业市场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0.1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发育历程和现状
    20.2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发展趋势
    20.3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一章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对策
    21.1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的培育
    21.2 中国第三产业市场发展的对策

第八篇 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分析

 第二十二章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考察
    22.1 第三产业崛起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22.2 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22.3 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二十三章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演变
    23.1 80年代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23.2 80年代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二十四章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展望
    24.1 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背景分析
    24.2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趋势
    24.3.中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对策

第九篇 中国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第二十五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25.1 第三产业的投入结构
    25.2 第三产业的销路结构
    25.3 第三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
    25.4 第三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
    25.5 第三产业的中间需求率
    25.6 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
 第二十六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产业波及分析
    26.1 第三产业的产业波及线路
    26.2 第三产业的产业波及程度
    26.3 第三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和最终依赖度
    26.4 第三产业的就业、投资和价格波及

第十篇 中国第三产业与对外开放分析

 第二十七章 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国际背景
    27.1 经济全球化与第三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7.2 第三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7.3 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28.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8.2 中国第三产业的利用外资与服务市场开放
    28.3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
 第二十九章 加入WTO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29.1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中国开放第三产业的约束
    29.2 加入WTO后中国第三产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29.3 提高中国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与策略

后记


 

 

十多年前,我作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秘书长,曾在李江帆教授的《第三产业经济学》荣获第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之际,为其重印作序。现在,我也很高兴地为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作序。

 

李江帆教授从198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第三产业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他经多年努力探索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以崭新的结构体系、清新的学术观点、严密的科学论证和自成一派的理论逻辑,在我国经济研究领域开拓了第三产业经济学,于1991年赢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此后,李江帆教授将其第三产业研究由第三产业经济学拓展到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发展战略和服务管理等领域来,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就是李江帆教授和他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从1996年起经多年合作攻关写成的一本对我国第三产业进行经济分析的优秀学术专著。该书以第三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发展趋势,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揭示中外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将为我国21世纪初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浏览全书,我觉得本书在三个方面写得很有特色。

 

第一,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我国第三产业在GDP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在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需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然而,国内学术界长期偏重于对工农业的研究,缺乏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实证研究偏重于从各服务部门的“条条”分析第三产业的状况,缺乏综合研究;从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角度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律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地带。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难以在宏观上准确地把握第三产业运行的规律。本书作者按照投入分析—产出分析—综合分析的主线,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克服了我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偏重“条条”分析造成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有利于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科学基础上弄清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采用了实证性、动态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作者广泛搜集中国大陆、“亚洲四小龙”、美国、日本等中外第三产业统计数据,运用电脑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以各种类型国家的样本为参照系的数学模型,得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实证分析结论。同时,作者把中国第三产业这一研究对象置于动态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中,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环境,进行动态性和前瞻性较强的分析。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克服了用凝固的、静止的观点看待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思想方式,有助于将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情况不明决心大”的“拍脑袋”式决策方式转化为科学决策方法。这在经济学研究中是很值得提倡的。

 

第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见解和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对完善我国第三产业的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综观全书,读者不难发现,在不少篇、章、节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解。例如,该书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劳动力投入效果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探讨了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增长、投资结构与投资运行机制,揭示了第三产业中间消耗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的成本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产出的增长成因、趋势和对策。此外,对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加入WTO和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关系等重要问题也作了发人深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该书针对中国国情,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我认为,本书的理论分析的实践意义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从投入、产出和综合分析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将为我国政府明晰地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家底”,消除阻碍发展的症结,正确制定21世纪初发展第三产业远景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二,它对我国各地政府在新世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抓准主要矛盾,采取正确的措施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演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研究大有作为。但是,中国在处于体制转轨的剧烈变化中,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本书的第三产业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终结真理”,而要在发展着的第三产业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和发展。我相信,李江帆教授及其第三产业研究群体,将在动态中进一步跟踪探索研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张卓元

                                            20031030日 于北京

 

 

 

 

在中国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的当天深夜,我在作短期访问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办公室电脑前,完成了本书的最后修改定稿工作。看着70万字的《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电子版书稿,随着我对电子邮件发送键的点击,有如一束闪亮的电波,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飞往中国,我不禁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匆匆收拾文件资料,在万籁俱寂的茫茫夜色中,喜悦地赶乘最后一班公共汽车返回吉门岭住宅。

 

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的最终成果,也是我和我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多年合作科研攻关的结晶。其酝酿、立项和研究,可以追溯到8年前。19963月初,就在我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的前夕,我组织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一批硕士生和有关同事组成课题组,申报这项国家重点课题。同年5月我在哈佛大学时,获悉课题申报成功。

 

199610月我回国后,就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有条不紊的课题研究。此前,我已经从事了16年第三产业研究,主持过2项省级和1项国家级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我在1982年完成的《论服务消费品》建立了后来成为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的非实物产品理论。1990年出版的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构建了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于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2年我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赴中南海商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用。此后,鉴于一批第三产业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相继问世,而中央也作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what(是什么)和 why(为什么)问题基本解决,我就把第三产业研究的重点拓展到how(怎么样),扩展到第三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和服务管理等领域去。我一向重视以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带动研究生教学工作,把教学和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相结合,把“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指导在学研究生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93年我获准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时,就开始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我先后指导37位硕士研究生将硕士论文选题与承担这项国家“八五”重点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八五”重点课题中系统研究了中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供给、需求、结构、区域、时序、政策、制度因素等涉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该课题最终成果“中国第三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战略”于1996年初完成并通过鉴定,被专家认为在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次我主持的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要研究我国“十五”期间和21世纪初面临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考虑到新承担的“九五”课题与已完成的“八五”课题在题目上有交叉(课题指南都设定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为避免重复,我决定选取一个与“八五”课题不同的角度展开“九五”课题研究,按照“投入分析——产出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主线,系统分析中国第三产业的人、财、物和成本投入,服务产出的产量和质量,以及第三产业与服务市场、城市化、产业关联和波及、对外开放等重要问题。先后参加这项重点课题研究的有10多位我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和一些年青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7-1997.7):文献资料收集研究工作。从美国哈佛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搜集了国外关于服务业的英文专著40多本,购置了世界银行有关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光盘和图书资料;翻译、研读和专题讨论了其中的重要文献;完成“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等阶段成果。

 

第二阶段(1997.8-1999.7):课题研究工作。运用电脑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外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成本、劳动力、中间消耗和利润状况,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35万字。

 

第三阶段(1999.8-2000.12):课题研究、扩展研究和总纂工作。系统分析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出、质量、产业关联和波及、服务市场、城市化发展;根据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扩展研究WTO与中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完成最终成果。

 

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困难而艰苦的。我们需要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发现第三产业运行规律,而世界各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统计资料口径不一,连续性和可比性差,且寻觅困难,这就给确定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参照系带来很大困难。中国在处于体制转轨的剧烈变化中,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在动态中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发现第三产业发展规律的端倪,课题组成员夜以继日在电脑机房分析数据,通宵达旦撰写文稿到“东方红”,常常是家常便饭之事了。

 

经过4年多集体攻关,70万字的最终成果《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于2000年底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获得高度好评。2001年下半年,该项成果得到中山大学社科处的重视和广东省社科规划办专家和领导的支持,获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出版资助。随后,文稿被送往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2003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完成书稿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此后,课题组调整了力量,按编辑的要求修改了文稿,并尽可能作了资料更新。

 

现在摆放在读者面前的本书由1029章组成。研究写作分工如下:由我担任主编,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领导、理论指导、框架设计、子项目选题、主要观点构思提炼,以及全书文稿的审阅、修改和定稿。各篇初稿执笔者如下(以篇目为序):第一篇:李美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硕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第二篇:曹琳(硕士,广州市审计局);第三篇:潘发令(硕士,海通证券广州分公司);第四篇:任兆成(硕士,国信证券投资银行部);第五篇:黄娅丽(硕士,交通银行广州分行);第六篇:周维华(硕士,广州大学教师);第七篇:杨年松(博士,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第八篇:李健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九篇:李冠霖(暨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出站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十篇:俞梅珍(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上述文稿中,第一、二、三、四、五、六篇初稿是我指导的硕士生以在学期间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写成的;第七、九、十篇是我指导的博士生的部分研究成果。我在指导研究生完成上述论文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国家课题的过程)中,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审阅和突出显示修订功能,对学生文稿作了详细批注、点评,并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其中对相当部分章节还作了较大改动。如今,这些凝聚着课题组刻苦攻关心血的文稿已成了刻录在光盘中的难忘“历史文物”了。

 

2003年初,书稿经出版社编辑审阅后,课题组成员按编辑的要求修改了书稿:第一、三、五、七、八、九、十篇撰写者对各自的初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资料更新;我指导的博士生卿前龙(华南师范大学经济所)对第六篇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改写和文献更新;博士生顾乃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对第四篇作了数据更新和修改补充;博士生魏作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将出版社编辑对第二篇的修改输入电脑,并对文稿作了少量修改。在此基础上,我对全书进行全面审阅和修改,对部分章节作了较大改动,最后总簒全书,修改定稿。

 

课题组在撰写初稿时尽量采用了当时的最新数据,但本书作为五年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研究时间跨度大,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快,到本课题全面完工特别要经一出版周期才能问世时,先后启动并相继完成的各子项目文稿的资料新颖程度就难以统一。同时,本项目是集体攻关项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项目难度不完全一致,使分工合作完成的本书的不同篇章的研究水平、深度和行文风格有不少差异。尽管主编总纂时作了充实和完善,但仍难完全磨平这些痕迹。本书进行的是探索性研究,可资借鉴的现成资料较少,很多观点、结论、对策是由课题组独立提出的,还不一定成熟,可能存在着不少疏漏和值得推敲之处。诚挚欢迎读者朋友指正。

 

 回顾本书“八年抗战”的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从事科学研究,一是必须选好方向,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不断创新,使研究不断上新台阶。二是必须坚持真理的客观标准,决不能跟“风”跑。三是要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僵化的态度对待前人在书本上提出的理论原则。四是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对稳定的时间,以优势兵力长期攻关,才能攻克重大的科研难题。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像范文澜老前辈提倡的那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精力攻下广袤的科学殿堂中某一方面或领域。

 

在本书即将付梓时,我衷心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和有关方面对本课题的研究资助,感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出版基金委员会对本书的出版资助。本书引用和借鉴学术界的相关参考文献给了课题组不少启迪;课题组师生们为完成课题任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愉快合作;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山大学和社科处、管理学院为我的第三产业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很多亲人、师长、朋友、同行、学生,多年来非常关心支持我和我的第三产业研究。对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为我提供了短期学术访问的丰富资源,特别是我现在面对的高配置电脑——我用它完成了本书定稿,敲下了这个《后记》的亦是本书的最后一个“休止符”。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李江帆

                                       2003年10月17 2351于新加坡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