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著

第三产业服务消费品研究


时间:2006-04-08 11:17:06来源:CCSSR 作者: 点击:




 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

     李江帆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版

      30万字

  ISBN 7-218-02534-X/F.379

    定价:23.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理论的学术专著。全书3篇共13章。第一篇"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道路上",主要介绍了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就的我国中青年经济学家李江帆教授创建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的新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的过程及其成才之路。第二篇"服务消费品研究"系统地论证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 、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建立了服务价值理论,全面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成说,为第三产业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石。第三篇"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对近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的许多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包括第三产业与第三产业经济学,第三产业性质及其认识误区,第三产业效益,第三产业与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价格模式,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规律、评估依据、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性很强的深入分析。

  本书以清新的观点、科学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对我国各省市科学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很值得财经类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研究人员和第三产业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章 在人生的道路上
  第一节 成长轨迹
  第二节 革故鼎新
  第三节 春华秋实
  第四节 砥砺人生
  资料:《第三产业经济学》简介
 第二章 热情扶掖晚辈的青年导师
  第一节 初次见面
  第二节 从困惑到升华
  第三节 推荐投稿
  第四节 支持攻关
  第五节 "敏锐的眼光"
  第六节 关键时刻
  第七节"两锤"定音
  第八节 青年导师
  第九节 最后的照片
  第十节 深深的悼念
 第三章 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济学说史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第二节 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性质
  第三节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性质
  第四节 非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的趋势
 第四章 服务消费品研究大纲
  第一节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 服务消费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实体)
  第三节 服务消费品的价值量
  第四节 服务消费品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五节 服务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
  第六节 疑难问题

第二编 服务消费品研究  

 第一章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著作中对实物使用价值与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区分
  第二节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三节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第四节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章 服务消费品的价值
  第一节 服务消费品的价值实体
  第二节 服务消费品的价值量和价格
  第三节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看服务消费品的价值问题
 第三章 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物质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对服务消费品生产规模的影响
  第二节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服务消费品生产规模的影响
  第三节 服务消费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模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 研究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律的实践意义

第三编 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章 新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
  第一节 第三产业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
  第二节 《第三产业经济学》学习指导
 第二章 第三产业范畴概说
  第一节 第三产业及其地位
  第二节 关于第三产业性质的认识误区
 第三章 第三产业的效益
  第一节 第三产业效益的范畴与评价指标
  第二节 第三产业效益的特点
  第二节 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效益的思路
 第四章 第三产业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市场经济为条件
  第二节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节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强化市场机制
 第五章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价格模式
  第一节 服务价格与服务价格体系
  第二节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价格模式
  第三节 促进中国服务价格模式的转换
 第六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规律
  第二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
  第四节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

后记

前 言

  本书是按照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进程中的主要成果编辑而成的学术专著。它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我研究服务消费品和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情况、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我从1980年开始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结合当代经济实践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探讨第三产业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学术界开拓了一门新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我撰写的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于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第三产业经济学是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它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80年代末期在我国创建的。战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比重在发达国家中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比重之和。但在中国,囿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片面的、凝固化的理解,以及对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制度"的照搬照抄,直到70年代末期,经济学界还把第三产业比重增大斥为"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的突出表现"。我国长期实行的轻视、抑制"非生产部门"的政策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产品严重短缺,服务供不应求矛盾已激化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的许多亟需研究的新问题呼唤经济理论的创新给实践以指导。中国需要第三产业经济学。在此背景下,我从80年代初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第三产业理论。经过8年努力,于1988年6月完成了42万字的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建立起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体系。

  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即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研究的行业范围是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又包括生产服务业,也包括社会服务业。研究的主题是经济规律,研究的主线是服务产品的运动。它通过对第三产业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分配和服务消费"四环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三大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在第三产业领域起作用的条件及其特殊表现形式,探讨第三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的形成条件、作用形式与特点,并通过对第三产业各分支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的经济规律及发展趋势。这一研究对象使第三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兼有概论经济学(概括和总结第三产业领域各部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丰富、补充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边缘经济学(经济学体系内外相关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的地位。第三产业经济学以非实物产品理论多层面地丰富和补充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并从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寻求和总结第三产业经济规律,有助于从经济理论高度认识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比重日趋增大的服务产品和不可缺少的社会财富的重要作用,认识由其发挥的协调功能、效益功能、闲暇功能和福利功能决定的重要产业地位,明确我国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并从服务生产的宏观比例、微观结构、运行机制、运行效率等方面,为第三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指南。它不仅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科学的建设,也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

  我的第三产业研究是从服务消费品开始的。服务消费品就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是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消费品理论是第三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本书收入了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定名为《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全书由三编十三章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而又相互照应的部分。第一编"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道路上",主要反映我从事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经历。第二编"服务消费品研究"是我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奠基阶段的主要成果--"论服务消费品"的硕士学位论文。它系统地论证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从服务产品观的角度全面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成说,建立了服务价值理论,成为我后来构建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该硕士论文的主要部分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中文版第3期和英文版第4期上。第三编"第三产业经济理论研究",辑录了我在完成《第三产业经济学》后写作的数篇论文。它们是对《第三产业经济学》未及探讨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补充研究,对近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出现的许多亟需研究的新问题,包括第三产业经济学学科介绍、第三产业性质的认识误区、服务效益、第三产业与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价格模式、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现实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后 记

  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经历了"困惑-启迪-升华"的"三部曲"。

  1973年,在下乡插队5年之际,我以下乡知识青年的资格,被选拔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到华南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从此开始了学术活动的生涯。1976年我大学毕业后到佛山师专任教。1979年考回华南师范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留校执教至今。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是从学习研究生课程时开始的。从我1980年夏天泡在第2学生宿舍那阴暗的房间里撰写"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论文起算,至今时间一晃已过了15年。在这10多年中,我的第三产业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0.5-1981.4)

  说来也有趣,我踏入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竟是由写一篇文章产生的困惑引起的。迄今为止,我的人生道路大都与"师"门有关:我自幼生长在教师家庭;后来下乡当"知青"插队五年,做过"耕读班"教师;考大学,被选入师范学院;毕业后分在师范学校工作;考取研究生入的依然是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当的是"教师的教师"。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青年时代的身体力行,使我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有着特别真切的了解。小时候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父母"备课"、"家访"、"听课"、"批改"等教学用语;我的成长轨迹上,留下的是一串?quot;师"门有关的脚印:小学教师--师范大学生--师专教师--师院研究生--师大教授。但是,大学毕业后的一件事,却使我对教师劳动性质发生了困惑,成了我后来构建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动因。那是1977年,我要起草一篇批判文章,驳斥"四人帮"动辄指责知识分子"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而"吃农民的饭,穿工人的衣"。我虽然从直觉上知道此论点荒唐,但又感到难以运用我在大学学过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驳倒它。因为,按照长期流行于我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关于只有工农业才创造劳动产品和价值的成说,也确实只能推导出教师、知识分子以至所有"非物质生产劳动者",都是靠"物质生产部门"施舍或馈赠的产品养活的。这给我留下的是深深的疑惑:教师到底有没有向社会提供产品?如果有,该称为什么?

  1979年开始的沐浴着思想解放春风的研究生学习,给我以很大的启迪。我在攻读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生产劳动篇时,发现了两个我觉得很新鲜的观点:第一,马克思认为:运输业的再生产公式是G-W-…P-G';运输生产过程的产品不是使用物,而是与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并且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效用。第二,他明确提出教师、医生、演员、律师等为社会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当代西方经济学"goods and services"(货物和服务)两方面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思路。这些论点从社会产品观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教育业其实也具有与运输业同样的特点,其产品是一种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服务产品,因此,教师获得工农生产的"饭"和"衣",是以向对方提供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消费品"为代价的。教师的"不做工"、"不种田",与工人农民不教书一样,是社会分工,各司其职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理由要加以非议。传统政治经济学将产品局限于物品的范围,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quot;生产产品,是上述"养活"论得以流行的一个理论渊源。想到这里,我心里感到豁然开朗了:要正确认识教师、知识分子以至"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关键问题是必然突破传统产品观,把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也纳入产品范围。

  于是,我在1980年撰写研究生政治经济学学说史的课程论文--此阶段的代表作"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时,探讨了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和劳动性质问题。在这一阶段里,我在经济理论上的进展是论证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作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创造,也创造价值(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提供"服务消费品"(这是一个新观点),进而否定了知识分子是靠物质生产领域的"施舍"为活的论调。但我对劳动价值理论基本上是采取沿袭成说的态度,并没有取得新突破。我在指出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创造价值的同时,仍然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是非生产劳动者,不创造价值。

2.奠基阶段(1981.5-1982.8)

  在1981年上半年我国掀起的第一次第三产业热潮中,我重新检讨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的观点,通过联系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我发现我原来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既然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创?quot;服务消费品",那么,只要这种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那它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应该有价值。因此,承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知识分子提供"服务消费品",就必须同时承认他们在商品经济中也可以创造价值。长期的冥思苦想使我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从1981年5月起,我开始撰文,在我国经济学术界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服务消费品"范围(即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服务人员等提供的无形消费品),并提出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过当时的论证还不充分,对服务消费品的界定也不很准确(把用于生产性消费的服务也包进服务消费品中)。同年8月,在导师黄家驹老师的提议下,我选定"论服务消费品"为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决定以《资本论》的研究主线和始点为蓝本,系统探讨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与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六方面问题,全面补充《资本论》体系。这一研究大纲实际上成了我7年后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专著的基本理论框架。

  通过到全国各地拜访经济学家倾听各方面意见,系统攻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46、47卷和大量相关中外论著,并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理论升华,我在1982年8月完成的硕士论文"论服务消费?quot;中正确地定义了服务消费品范围,系统阐述了非实物使用价值理论和服务价值理论,突破了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成说,建立了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非实物产品理论。这一阶段我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是发表于《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的"略论服务消费品"一文;而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代表作则是主要部分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9万字的硕士论文"论服务消费品"。至此,我算得上迈入第三产业经济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门了。

3.构建体系阶段(1982.9-1988.6)

  1984年底,广东人民出版社袁耀文同志约我以近年研究成果为内容写一本第三产业的书,结果一拍即合。我决定写作《第三产业经济学》。只是因我当时正在参加英语师资班学习,一直等到1985年"五一"节放假,才有时间列出了写作提纲。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第三产业研究的长期空白,使得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难度很大:我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文献,除了和论敌的论点交锋外,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理论观点影响的学者,我还还得先"战胜"自己,和头脑里"先入为主"并一度占据稳固阵地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搏斗。幸亏研究生时代对服务消费品的系统研究奠定了比较稳固的理论基础,使我的创作进展还算顺利。从1986年2月起动笔,在教学和社会工作之余抽空写作,平均一个半月写一章3.5万字,关键章节往往夜以继日攻关。在1988年6月2日清晨,我终于完成了此阶段的代表作--42万字的《第三产业经济学》。那天清晨,我恰好要参加学校一个新课题的研究,虽然写书彻夜未眠,但当我迎着晨风坐上驶往深圳参加课题调查的专车,心里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与快慰。因为,我应用政治经济学原理探讨第三产业经济问题,把服务消费品研究扩展到服务产品研究,从产品观、价值观、生产观、流通观、分配观和消费观等方面,全面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唯物质产品价值论"和"唯物质产品四环节论",进而建立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逻辑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遇到的适用范围日趋缩小的问题。

4.扩展阶段(1988.7-今)

  在完成以服务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后,我把第三产业研究的重点扩展到第三产业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去。我主持承担了国家"八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和广东省"八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第三产业管理学"。及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课题"第三产业经济运行"等,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即将脱稿的专著《中国第三产业经济运行和发展战略》。

  回顾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选好方向,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使研究不断上新台阶;搞科研,尤其是文科科研,必须坚持真理的客观标准,决不能跟"风"跑;要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僵化的态度对待前人(包括伟人)在书本上提出的理论原则;攻克重大的科研难题,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对稳定的时间,以优势兵力长期攻关,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有像范文澜老前辈提倡的那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精力攻下广袤的科学天地中某一方面或领域。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黄家驹教授14年前在逆境中对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的坚定支持(参见第一篇篇三章第五节"敏锐的眼光"),我还要感谢多年来给予我热情支持、帮助、指教或启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书的选编实际上是在一个月完成的。它基本上按照我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第1、2、4阶段的成果编辑而成。我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第3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三产业经济学》,由于已集中体现在单独出版的专著中,因此本书未予收入。因篇幅所限,原拟编入本书的"马克思服务理论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研究"、"第三产业的区域和行业发展研究"等另外三篇共30多万字的内容不得不放弃。我希望有个续篇辑入这些内容。因编辑、校对时间仓促,书中可能还有不少错漏,重复部分未及校正,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1995年11月4日晚上07:37分
                        于华南师范大学北区11栋


                全书下载http://mns.zsu.edu.cn/ccssr/harvest/101.asp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