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许晶华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ISBN 7-311-02255-X 28万字 定价:20元
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下半叶,持续的信息技术创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
本书对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一部分研究了信息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分析了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美国新经济理论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第二部分研究了方法论问题,包括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分类方法的改进、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测算体系、生产率测算的最新进展、信息技术要素分解的新古典增长测算模型,对索洛“计算机生产率悖论”、 格瑞里齐斯“生产率误测假设 ”和鲍莫尔“成本病”三个与增长有关的问题作了详尽分析。第三部分对美国、OECD国家、中国、京沪穗深和广州市的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或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前 言
在过去的15年里,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时代的产业和职业秩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量新商品和服务创造了日益增加的全球市场,重新确定了经济的竞争规则,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出现了繁荣的新经济。 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分别从产业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二方面展开。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它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内容的生产和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产业的范围和边界正在迅速扩大。同时,信息的生产和服务已经成为任何经济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而使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它依赖于信息产业定义、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信息产业的产出、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的规律。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经济中不断有新产品和新服务产业出现,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其中增长最显著的部分。相对于50年代末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和70年代波拉特的信息经济范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产生的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成为90年代中后期信息经济新的发展方向,它们不仅自身成为迅速增长的产业,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则,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加剧、产业兼并与重组、规治改革即是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经济运行规则变化的具体反映。在这个领域,定义信息技术产业、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范围,建立测算指标体系,分析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提出发展这些新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是信息经济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增长经济学领域,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信息技术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的产出和生产率发挥作用,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十分独特的经济特征,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比其它要素更为复杂,它不仅需要组织结构的配合,资本投资和劳动技能的支持,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资本,它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因此20世纪80年代索洛提出的“生产率悖论”和90年代格瑞里齐斯“生产率误测假设 ”正是对这种复杂机制的探索。
经济中对信息技术的持续和大量投资,为什么没有产生相应的生产率增长?对增长误测和信息技术产生滞后效应是二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误测解释对我们现有的增长理论和测算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遵循摩尔法则和梅特卡夫定律的信息技术创新速度导致了其产品价格以惊人的速度贬值,它必然影响到信息技术资本的存量和流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到它对产出和生产率增长贡献的大小。正如格瑞里齐斯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中容易测算的部分为2/3,而到90年代,容易测算的部分下降到1/3。”这反映了经济中难以测算部分的比例增加了,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的统计和测算体系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经济增长的测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中容易测算部分的比例下降了呢?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使我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在发达经济产出结构中,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到5%以下,工业的比重稳定在25%左右,而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0% 以上,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投资密集的通讯、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医疗、教育等重要服务业,由于其生产和消费与物质商品的差异,其产出和价格测算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套用制造业的增长测算方法并不能反映出服务的质量改进和消费者效用的获得,而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对这二方面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增长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致力于建立更能够揭示经济结构变化的增长理论和测算框架,如建立以生产为基础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和生产价格指数、将软件由消费品改为投资品、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资纳入增长测算框架,都是这种探索的结果。
滞后效应的解释反映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复杂机制,发达国家9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加速证实了滞后效应的确存在。但为什么会产生滞后效应,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滞后效应呢?通过大量对公司、产业和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替代要素,更重要的是它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公司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对技术应用的学习过程,一旦公司获得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它的增长绩效就会显现出来。由于其它因素影响了调整和学习过程,不同的公司、产业和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滞后效应时间不同,对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公司,滞后效应在2-3年,而传统的官僚层级结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滞后效应在5-7年;规治和竞争激烈程度是影响产业滞后效应的重要因素; 技术转移速度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国家滞后效应时间长短的关键因素。对发达国家、新兴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显示了这些要素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技术与新经济的关系问题,主要围绕着信息技术与新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加速和产业结构变化、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波幅变小展开讨论。虽然美国经济自2001年底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狂热的信息技术投资浪潮也逐渐平息,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时代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研究的新课题。
本书经过了8年的资料积累和分析研究,清华大学的刘蔷女士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部(OECD DSTI)的高桥朝子女士无私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实证分析部分内容得到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乔根森教授的鼓励和指导,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辈和领导对确定研究方向,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复杂机制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增长分析方法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商品的生产规律,现实经济增长中的一些新特点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这个新领域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许晶华 200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