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张少华博士论文:生产服务业与城市发展


时间:2014-01-09 12:26:26来源: 作者: 点击:
本文立足于第三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理论,采用Shift-Share 分析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从生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和城市特征两个维度对城市生产服务业进行分析,利用城市统计年鉴、经济普查数据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等数据从产业和企业两层面对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和直观的描述及分析,刻画生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城市发展偏好,同时通过产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城市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重点分

生产服务业与城市发展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专业:产业组织与管理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博士生:张少华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指导老师:李江帆 教授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提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仍处于工业化主导的发展阶段,但已进入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产服务发展的关键时点。从“十一五”规划起,各地政府就大力倡导发展生产服务业。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提出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本文立足于第三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理论,采用Shift-Share 分析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从生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和城市特征两个维度对城市生产服务业进行分析,利用城市统计年鉴、经济普查数据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等数据从产业和企业两层面对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和直观的描述及分析,刻画生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城市发展偏好,同时通过产业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考察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城市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产业特性和城市特征对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促进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提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为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等级间大体呈现正相关关系,省会级以上城市组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发展较快,批发零售等传统生产服务业在大中城市中仍占据主体,而小城市组尚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条件,目前仍主要以满足本地需求为主。(2)大型生产服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向批发零售等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在地域分布上企业总部高度集中东部沿海城市,且呈现出对城市等级的发展偏好,近70%的企业总部集中于副省级以上城市。(3 总体来看,生产服务业近年来呈现出集聚程度提升的趋势,但细分行业变化趋势不同。细分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较高,且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4)与采矿业等自然资源产业和制造业不同,生产服务业由于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的特性导致其大多集聚于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生产服务业并没有具备较高的空间产业集聚度和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生产服务业集聚与知识溢出、城市规模、城市区位等存在正向关系。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地理集聚;城市特征;产业特性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Major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NameZhang Shaohua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SupervisorProf. Li Jiangfan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Abstract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Since the 60th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world econom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service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leading industry is the secondary industry, but it’s time to chang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 With the enforcement of ‘the Outline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encouraged all round the country.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a deep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giving out the outline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in application.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the tertiary economics, urban economics, the neo-geographic economics and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hift-share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input-output analysis,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from the angles of both industrial and urban. Macro data of industry and micro data of enterpris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preference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 so as to interpret the mechanism of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city.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On this basis,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roducer services.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1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city category.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develop rapidly in the groups above of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Center city. The traditional producer services such as wholesale and retail have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in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e small cities group lacked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producer services in large-scale. It still has to meet the local demand firstly. 2Th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of producer services maintains a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but the trend is clearly concentrated to some industries such as wholesale and retail. And corporate headquarters highly concentrate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ities, showing a pre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ategory. Nearly 70 percent of corporate headquarters focused on the above sub-provincial city. 3Producer services show a trend of shrinking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recent years, but different in sub-industry. The space Gini coefficien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oftware and services, leasing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ical services 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showing upward trends4Due to high human capital intensity characteristics t, producer services showed the deferent trend with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Producer services often gather at a higher level of city scale. Producer services with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did not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space industry and a high degree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re ar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city scare, urban location.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agglomerationurban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 attributes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I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III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V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目录         VII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章          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5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章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生产服务业对城市功能的影响研究       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生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生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体系研究  2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节 生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研究       2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节 城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3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3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章 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       3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3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产业层面的城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  39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企业层面的城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  5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章 产业特性、城市特征与生产服务业集聚       6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       6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产业特性与生产服务业集聚  6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城市特征与生产服务业集聚  7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节 实证研究及结果解释       8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9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章 城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提升对策  9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总体思路  9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具体对策       9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0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0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11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1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附录         12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2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后记         12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目录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图目录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1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1   传统的城市经济基础模型     1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2   Illeris修改后的城市经济基础模型       1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3   传统的中心地理模型     1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4   Illeris修改后的中心地理服务层级模型       15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5   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1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6   商务服务对相关产业的创新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2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7   办公生产服务业在都市区选址的空间演化         2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1   2010年中国东中西地区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    39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2   生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总偏离分量对比图     4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3   500强入围生产服务业企业总部分布图      55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4   500强入围批发零售业企业总部分布图      5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5   500强入围金融业企业总部分布图      5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6   500强入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总部分布图 59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1   2003-2010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就业占比情况       6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2   城市内部各种土地付租能力距离衰减曲线         79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3   2010年中国省区市场化指数分布图    8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1   产业链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分工     9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2   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反馈机制         10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3   海洋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         10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表目录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1   1995-2010年全球三次产业比重……………………………….……….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2   入围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200强的中国内地城市……….……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1   投入产出表的简化形式         1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2   199520002005年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业中间需求率      1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3   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细分行业中间需求率        1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4   企业在都市中心区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排名     3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1   1985-2010年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化  3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2   1990-2010年中国各规模地级市数量变化  3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3   六类城市组别的生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份额-偏离分类   4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4   六类城市组别相对全国的增长率L      48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5   2012中国生产服务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名单         5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6   201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生产服务业企业主要指标         5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7   500强中生产服务业企业集中的城市 5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1   2003-2010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就业情况  62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2   2010年以就业数衡量的产业空间集中度CR4 CR8结果      6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3   2003-2010年中国城市生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空间基尼系数       6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4   根据人力资本密集度划分的生产服务业细分行业     7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5   2008中国部分行业按专业技术职称分组的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占比        7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6   入围500强的生产服务业部分小类行业的H指数     7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7   H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7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8   入围2009-2010全球城市产业链200强的中国内地城市  7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9   入围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全球联系200强的中国内地城市  81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10  面板固定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     8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1   中英美三国三次产业生产服务占生产服务比重         94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2   入围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要素环境200强的中国内地城市  9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3   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生产服务业企业     97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4   2005年国家服务投入占第二产业中间投入及总投入的比重    100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5   2012年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行业分布    10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附表7-1   284个地级市按市区人口规模和行政级别分类组别      123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附表7-2   2012年入围服务企业500强的生产服务业行业分类    125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附表7-3   2008年按行业(大类)、学历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 126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后记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随着论文答辩的到来,三年的博士时光已匆匆流逝。五年前迈入中山大学,投入李江帆教授门下的那份欣喜之情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回首这段短暂而充实的求学之路,满是欣慰和感动,只因我时时刻刻都在经历和感受着老师、朋友和亲人的关爱!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追忆逝水年华,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李江帆教授。一路走来,我的点点滴滴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在本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的确立、写作思路的形成到最后终稿的完工,导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论文中字字句句的圈点,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导师渊博广深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的为人、宽厚谦和的品性气质、饱满抖擞的精神气概、独特敏锐的视角和见解深深影响了我。已是学术界泰斗的导师,从来没有停止研究,废寝忘食地进行着课题的写作,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行。读博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李老师主持的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第三产业经济学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把握文章整体框架、逻辑推理以及运用第三产业经济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作为领路人,导师在学术上对我悉心指导,为我指引方向。在生活中,对我们关爱有加,在做人做事上给了我诸多提点。至今仍记得生病时,老师不仅电话和短信问候,还专程来宿舍探望我的情景,师恩浩荡,没齿难忘!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同时我要借此机会表达对师母李健英教授的深深谢意,她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使我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与亲切。无以言表的感激只能深藏于胸,化为日后前进的动力。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中山大学和管理学院的培养,感谢李非老师、符正平老师、梁琦老师、李孔岳老师、黄炽森老师……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梁琦教授、李美云副教授在论文预答辩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李善同教授、李新家教授、符正平教授、李非教授、刘静艳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提出的中肯评论和具有启发性的意见,使得本论文渐臻完善。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缘分让我进入了三产中心这个大家庭,同门之间深深的情谊让我永生难忘。三年的生活中师兄师姐们对我关爱有加,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感谢杨望城师兄、张卿师兄、魏作磊师兄、顾乃华师兄、李美云师姐,他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会我不少做学术和做人的道理。在与较多机会接触的李文秀、于丹、刘明华、陈泽鹏、杨勇、朱胜勇、杨广、陈洁雄、韦琦、李碧花、黄迟、张端阳、吴闽忠等师兄师姐和同级的江波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感谢蓝文妍、孙得将、姚洋洋、刘恩初、张少辉等师弟师妹,祝愿他们在学术上和生活中都能顺心如意。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博士学习期间的同窗好友谢琳、温思雅、宋丽红、于军胜、宋罡、郑丹辉、汪鸿昌、黎耀奇、杜斌、彭伟、韩晓燕、刘方龙、王小杨、陈志明,我们共同品味了求学之路的酸甜苦辣。与你们度过的三年校园时光,无论是成功时的喜悦分享,还是失意时的加油鼓劲,都将成为我人生记忆中的一段美妙画卷,铭刻于心。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最后要感谢我最亲爱的家人。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正是你们的关心和爱伴随我走过这漫漫的求学之路,并不断激励我继续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此外还要特别感谢一直默默支持和陪伴在我身边的女友侯瑞瑞。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谨以此论文献给所有爱我和帮助过我的人。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张少华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013520日于康乐园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v2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