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文

江波博士论文: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时间:2014-01-05 12:02:38来源: 作者: 点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以及“距离死亡”使得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产品生产。目前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直接威胁着中国产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低端化的现状亟待改变,发展生产服务业成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十多年来,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始终难以稳定突破40%。为此,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试图探索影响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不畅的内在原因,研究结论如下:

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业:产业组织与管理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生:江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指导老师:李江帆 教授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以及“距离死亡”使得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产品生产。目前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直接威胁着中国产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低端化的现状亟待改变,发展生产服务业成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十多年来,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始终难以稳定突破40%。为此,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试图探索影响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机制不畅的内在原因,研究结论如下: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Edwards and Starr(1987)Francois(1990)的模型为基础,考察生产服务业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初步构建了描述生产服务业二维发展机制的数理模型。模型推导得到两个命题:第一,生产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的间接劳动需求量与直接劳动需求量之间的比例随着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农业、工业、消费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外部产业关联程度递增。该命题的涵义表明,为了发展生产服务业,需要从影响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外部关联机制的因素着手。这就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产业关联机制”。第二,生产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的间接劳动需求量与直接劳动需求量之间的比例随着生产服务业的自我强化程度递增。也就说,生产服务业的自我强化程度越高,生产服务业越发达。该命题的涵义表明,为了发展生产服务业,需要从影响生产服务业自我强化机制的因素着手。这就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进一步,考虑政府规模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数理模型详细分析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产业关联机制,具体为:(1)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与政府规模的非理性膨胀,均会直接“挤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契约密集型”产业属性要求政府部门减少直接干预,积极维护契约制度。(2)由于“资源租”和产业偏好,政府规模的扩张使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更易受到政府控制,“政治资源诅咒”和“资源诅咒”的耦合使得高端生产服务要素在日益“迂回化”的产品生产过程中难以发挥推动者的作用,从而弱化了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产业关联机制,甚至侵蚀生产服务业发展。(3)政府规模的非理性膨胀造成无效率的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损害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侵蚀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源泉;“资源租”使得政府部门偏好于资源密集型产业,也会吸引创新者和企业家从事技术-知识要求低的初级产业部门的生产,从而限制了创新者的创新行为以及进一步的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生产服务业部门的创新能力弱化甚至停滞。对中国的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制造业低端化、研发投入少、粗放式增长等原因使得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外部产业关联机制弱化,侵蚀了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具体为:(1)制造业低端化导致对生产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传统服务业,对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消耗很少。(2)生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金需求密集的重化工业。(3)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直显著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这一点与中国经济规模不相称,从而政府和企业创新动力低下,生产迂回度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缺乏对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服务的强劲需求。(4) 政府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产业发展锁定在低端,进一步约束了生产服务需求。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005-2011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产业偏好阻碍了中国生产服务业内部自我强化机制的形成。具体为:(1)考察期间国内创新活动对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内部自我强化机制具有一定直接推动作用。但是,其直接推动作用对生产服务业不同行业具有差异性,表现为国内创新活动主要对传统生产服务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具有正效应,而对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推动效应不明显。(2)财政支出分权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表明,中国财政支出分权总体上不利于生产服务业内部自我强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更易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抑制。(3)地方政府产业偏好与创新程度的交互作用表明,地方政府对加工制作、组装为主的工业结构的偏好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动,阻碍了生产服务业内部自我强化机制的形成,这种阻碍作用在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研研究、技术服务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二维发展机制;资源诅咒;地方政府行为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in China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Major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NameJiang Bo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SupervisorProf. Li Jiangfan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Abstract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especially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e. ICT) and “the death of distanc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globally allocate the resources for the production. The soaring cost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new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directly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low-cos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e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ust be changed, therefore it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hat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for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However,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the ratio of value-added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o that of all service sectors has been lingering at a low level, and always difficult to exceed 40% stabl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that induced the poor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sectors. The con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Based on the model of Edwards and Starr(1987) and Francois(1990), this dissertation preliminarily made up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o describe the two-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creasing scale returns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ere are two propositions from the model: Firstly, the ratio of the indirect labor demand to the direct labor demand for producing material products or service products increases with the degree of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between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and the other sectors(agriculture, industry, consumer services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stion show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and the other sertors, that is named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ratio of the indirect labor demand to the direct labor demand for producing material products or service products increases with the self-reinforcing degree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at is to say, the more intensive self-reinforcing degree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e more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stion show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at is named the internal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Furthermore,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cale and labor-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this dissertation buil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o elaborate on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1) the expansion of labor-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irrational expansion of the government scale will directly crowd out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The contract-intensiv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reduce direct intervention and to preserve actively contract institutions. (2) Owing to “resource rent” and industry reference, the expansion of the government scale makes labor-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be more volnurable to the government control. The coupling between “political resource curse” and “resource curse” makes the high-end producer services be difficult to act as a facilitator in the more roundabout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by weakens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and erodes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3) the irrational expansion of the government scale result in the distor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s inefficiently, further damaged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us eroded the sourc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Resource rent” made the government prefer to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attract innovators and entrepreneurs to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of low technology–knowledge industries, thus restricted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further damaged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sult in weakening or even stagn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It is shown that the low-end manufacturing, less R&D investment and extensive growth made the external industry relevanc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weakening in China, thus eroded th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1) the low-end manufacturing lead to the demand of producer services that has been mainly the traditional services includ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so on. But the demand of the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omputer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ervices,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2) The producer services demand mainly derived from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and capital-intensive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3) R&D input share of GDP in China has been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Japan, Korea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being disproportional to the economic scale of China. Thus, the innovation impetus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became lower and lower, the advanced roundabout manufacturing developed slowly, and it has being lack of the strong deman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s, technical services,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and other high value-added producer services. (4) The government-dominated extensive growth mode lead to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locked at the low end, thus further constrain the demand for producer services.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It is shown that the behaviors of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its industry preferences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rctors in China by analysis of 2005-2011 provincial panel data. Specifically, (1) during the analysis period domest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directly promoted the internal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o a certain degree. However, this direct promoting role demonstrated heterogeneity. Specifically, domest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raditional services(ie,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service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ervic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and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 and have an obvious effect on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ical services 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services). (2) The interational function between fiscal expenditure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demonstrated fiscal expenditure decentralization was generally beneficial to the positive cycle of internal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in China. Especially,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ie,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ical services 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inhib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pending behavior. (3) The interation funcation between industry preference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innovation degree demonstrated the fact that local governments’ industry preference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ing was not beneficial to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whole economy hindered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his impediment is far more significant in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the lease business servic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ical services).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Key Words: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 Two-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Resource Curse; 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r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I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Abstract  IV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章     导论         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5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生产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生产服务业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节    国内生产服务业研究趋势         40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章     生产服务业二维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5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理论模型设定与分析     5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外部产业关联机制的实现     5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内部自我强化机制的实现     6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四章     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产业关联机制         70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70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实证研究         7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需求结构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         87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章     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内部自我强化机制         97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相关观点     97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二节     实证分析         10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106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0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1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16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12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2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图目录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 1  研究框架 7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1  制造业的生产服务需求  16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2  兰卡斯特方法对产品的界定  20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3  生产服务业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3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 4  2002-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生产服务业研究文献分布        42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1  生产服务业的二维发展机制 5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2  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      5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3  生产服务业与电信信息产业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关联 6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4  生产服务业与创新价值链      66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1  1991-2003年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当年价)        88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2  2004-2010年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当年价)      8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3  中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92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表目录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 1  伯明翰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 2  生产服务业促进企业全球化的途径      3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1  1980-2007年部分发达国家的生产服务业增加值指数(1995=100)         6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3- 2  1980-2007年部分发达国家ICT资本形成(1995=100)      67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1  静态面板估计结果 8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2  动态面板估计结果 8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3  2004-2010年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当年价)        89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4  1991-2003年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当年价)        90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5  2004-2010年中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当年价)        9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6  中国制造业分类      91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7  中国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9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8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93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9  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9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4- 10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R&D支出占GDP比重  单位:%  95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 1  解释变量为人均生产服务业产值的对数值 104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5- 2  解释变量为生产服务业细分行业人均产值的对数值 106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博士学位论文终于顺利完成了。回想起选题过程,由于给论文设定的目标函数太多,我却迟迟没有选定最终论题。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因此“不安定”的要素促使我较为深入地涉猎了服务业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国内外关于生产服务业研究的文献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梳理起来还真是有些难度,中间有一次还甚至冒出一个“邪念”,但是很快打消,因为如此“恶行”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最后,在时间的不断催促下,我终于将自己有生以来“最厚”的作业画上了句号。籍论文后记,我要感谢所有一直以来想要感谢的人,他们或者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或者传授我知识,或者为我提供帮助,等等。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李江帆教授是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李老师“敬事而信”的治学精神和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一直“震慑”着我们,这一点早就得到李老师弟子们的公认!这种“威力”不仅横扫在学学生,而且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是余威不减。其实,李老师在生活中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长辈,总是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学生,跟李老师交流,我感觉到他的平和、细腻,让人如沐春风!当我遇到事情处理上的纠结时,李老师“举重若轻”式的缜密提示,常常让人豁然开朗!李老师不管工作有多忙,总是在学期结束前及时给学生发放补贴,以免学生们在求学研究过程中被琐事“困扰”。李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业余生活,常常在深夜或者早晨通过“第三方”进行了解,足见其用心良苦。在学术研究上,李老师作为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学术造诣深厚,但是在与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时,他仍然一直保持着严谨、谦虚的态度,认真地倾听,从来不会强求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虽然很多时候回想起来他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李老师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次去地方或企业调研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并深入思考,告诫我们调研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经常引导我们从实践的角度思考学术问题,启发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李老师对学术研究趋势的敏锐洞察与判断使得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实践或现象中获得具有深刻意义的启发,而且不少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因此获得“多重”效用。李老师高瞻远瞩的开放式治学理念,常常让他的学生们在学术研究上少走了不知多少弯路,李老师独具震慑性的“威力”让我们不敢、不能、不会偷懒,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李老师生活上的平易近人和对学生慈父般的关爱,时刻激励着我充满斗志!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虽然我不是李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是最幸运的。十一年前,我有幸遁入李老师门下,成为他的硕士生,毕业后在职场摸爬滚打的五年中,李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谦和的待人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方式,也间接“辐射”给了我以前的同事和下属。三年前,我本着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与执着,再次回到学校继续跟随李老师进行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这一次,在李老师的继续鼓励和支持下,我进一步夯实研究方法和服务经济理论,希望藉此构筑以学术研究为人生主旋律的基础。而且,幸运的是,李老师给我机会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的几乎所有环节;令人意外的是,李老师还让我作为项目秘书参加课题,并且实际负责其中一项子课题的研究。我诚惶诚恐,感慨之余唯有认真学习和做事才能回报李老师对我的栽培,正所谓“……敬其事,致其身”。李老师独具一格的传道解惑方式,常常令我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茅塞顿开。在我的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李老师尽可能地为我创造宽松的环境,宁愿自己忙一些也尽量不“打扰”我,而且还告诫其他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不要打扰我进行博士论文写作。论文从选题、构思到基本观点的形成,甚至文字润色,都透过李老师给我的一封封电子邮件以及论文上红色的批注深深表明了李老师为之倾注的心血!写到这里,我觉得对不起李老师,博士论文的完成结果和论文发表等方面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李老师不仅从来没有对我表示过失望,而且还一直不停地鼓励我,期望我打出“精品”。三年的时间确实短暂,面对自己的成果,我痛定思痛,暗下决心,虽然我没有勇气和实力说出“今天我以老师为荣”的下半句,但我告诉自己新的征程开始了!李老师,您给我的教诲和恩情,学生没齿难忘!藉博士论文后记,学生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李健英教授是我需要特别感谢的人!师母经常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尤其是她对人生本原与意义的理解,时时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师母告诫我们在这个“丛林法则”主导的今天,万不可舍本而逐末,这为我思考人生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师母非常善解人意,总是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与她进行交流有如和风细雨般的亲切。在此,我郑重地向您说声“谢谢”,感激之情无以言表!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去年元月初,导师安排我负责教育部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工作,我非常有幸第一次认识了李善同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白仲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夏杰长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室主任兼所长助理),以及董小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徐印州教授(广东商学院原副院长)。他们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报告会上给中国生产服务业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精辟的意见,让我获益颇多,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启发。在此,致以特别的谢意!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李善同教授,她思维活跃,我们聊天的主题几乎囊括当前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善同老师每次都带来京味十足的观点,经常令我的思路豁然开朗!善同老师和蔼可亲,与她聊天不会有丝毫的负担,本身就是一个享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善同老师还为我们课题组无私贡献急需的“弹药”,这一次又千里迢迢来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在此深表谢意!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梁琦教授、谢康教授、谢礼珊教授、刘静艳教授对我们的鼎力支持,教育部重大课题的中标使得我可以顺理成章地以生产服务业为论文研究选题。在博士论文开题与预答辩过程中,梁琦教授、魏作磊教授、李文秀研究员、李美云副教授、毕斗斗副教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使得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理顺思路并克服预期之外的难题。而且,梁琦教授开设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令我得益良多。李善同教授、李新家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符正平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原副院长)、李非教授、刘静艳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给我提出了诸多针对性的建议和问题,非常中肯!在此一并感谢!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还要趁此机会感谢几位师兄师姐,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榜样式的鼓励与支持,我的博士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他们是江波教授、李冠霖研究员、卿前龙教授、张保华教授、李美云副教授、李文珍博士、顾乃华研究员、魏作磊教授、胡霞教授、张卿教授、李文秀研究员、瞿华副教授等。我和顾师兄相识于学生时期,以前也时不时去他宿舍通宵打“拖拉机”,现在经常肆无忌惮地“骚扰”他,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纠结问题的处理,顾师兄总是耐心地给我解答或者给出有益的参考建议。江波师兄与我同名同姓,只要我们有机会在一起,两个江波就一定会留下“珍贵”的合影。现在,不少人还有点分不清我们两个,有时候请江波教授的电话会打到我这里,很有意思。我以后的目标之一是让其他人更加分不清!当然,我还需要努力,谁让我不是“教授”呢?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感谢三产中心李碧花副教授、韦琦副教授、于丹博士、杨广博士、朱胜勇博士、陈洁雄博士、张端阳博士、黄迟博士、杨振宇博士、吴闽忠博士生、张少华博士生,同时也要感谢所有的师弟师妹。他们是博士生孙得将、蓝文妍、姚洋洋、刘恩初、张少辉,硕士生任蕾、涂明伟、唐昱玥、曹邦宇。他们及时与我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与快乐,使我单调的求学过程增添了不少乐趣。感谢得将为我回答不少计量经济学方面的近乎弱智的问题,使得我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一段时间,我和得将希望用超边际分析能够做出一个具有标杆性的学术成果,将近三周时间里,我们不知道推导了多少数学方程,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放下。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但过程是终身难忘的。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岳父和岳母,是他们把美丽善良的女儿嫁给我,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感谢我在家乡沅水之滨的亲友、老师和同学,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和支持!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最后,我要将将最大的谢意献给我的母亲和妻子。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好好报答多年来一直支持、理解我的母亲,现在我能做到的,就是祈求上苍,让您健康长寿,让我好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妻子李莉女士端庄大方、美丽善良,一直以来理解和支持我的选择,这是我遇到困难之时最大的精神支柱和慰藉。她的这般情谊,我只能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慢慢报答,一万年吧。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这三年间,我将主要精力花在了攻读博士学位上,陪儿子灏楠、灏桢的时间严重不足,居然陪他们搭积木的时间都很少,我深感愧疚!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现在成长健康,天真可爱。希望灏楠、灏桢继续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长成参天大树!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013528日于广州康乐园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Q8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