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在职培训 招生信息 学习园地 研究生之家 桃李园 下载空间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学习园地

第三产业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


时间:2004-05-09 08:35:07来源: 作者: 点击:

第三产业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

李江帆

  第三产业经济学是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新学科。它通过对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分配和服务消费"四环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三次产业的共有经济规律在第三产业领域起作用的条件及其特殊形式,探讨第三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的形成条件、作用形式与特点,并通过对第三产业各分支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的经济规律及发展趋势。这一研究对象使第三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具有概论经济学(概括和总结第三产业领域各部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丰富、补充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边缘经济学(经济学体系内外相关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的地位。开展对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第三产业的共同规律;对我国明确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制定第三产业的战略和具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科学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非实物产品理论和服务"四环节"理论,也揭示了第三产业的一些特有规律,如第三产业形成规律、第三产业价格变动规律、第三产业供求规律、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第三产业分配规律和消费规律等。

  一、第三产业与服务产品
  1.非实物产品。
  按照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人类通过劳动会产生两大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物品)形式存在的实物成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可以测定的质量)、一定的体积和不可入性(即不同的实物不能同时占有同一空间),都由基本粒子构成。第一产业生产的粮食、棉花、茶叶、牲畜等,第二产业生产的钢铁、机械、电器,以及房子、煤气、自来水、电力等,都有这些特性。我们可把它们称为实物产品,或货物(goods)。另一类是不采取实物形式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它是无形的,具有一系列非实物属性。如没有静止质量、体积,不由基本粒子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第三产业的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虽然都是客观实在的,人们也能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其存在,但它们却是无形的,不能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给人们以可以触摸的形体。我们可称之为服务产品,简称服务(services)。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第一、二产业主要生产实物产品,第三产业则基本生产服务产品。
  2.服务产品与社会产品。
  非实物劳动成果之所以被纳入社会产品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实物劳动成果一样,也具有消除相对稀缺,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以消费对象稀缺的条件下,人的需求是人类从事劳动的直接动因。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求生存、繁衍、发展和享受,劳动过程必须提供可以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成果。这一成果就是产品--劳动过程的产物。不管劳动成果采取实物形态,还是非实物形态,只要它能满足人的需要,解除相对稀缺,就说明人类从事劳动的目的已达到,人们也就承认它是产品。而非实物劳动成果,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艺服务、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等,事实上都具有满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功能,并由此与实物劳动成果构成互相补充或互相代换的关系。这样,它们就应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社会产品项下。
  在现代社会,需求结构逐渐向服务比重增大的方向演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导致实物生产过程的某些阶段独立化及阶段性劳动成果的独立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其应用引起生产过程对"软件"需求增大。这些变化都使得非实物劳动成果在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人们较透彻地认识非实物劳动成果的产品属性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当代社会产品范畴必然要突破实物形态的界限。它应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能满足需要的实物劳动成果和非实物劳动成果的总和,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两大类。
  社会产品的更新使产品突破了传统经济学限定的"物质产品"的界限,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全社会投入与产出的状况,而且丰富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因为,按照产品使用价值的用途,服务产品也可以分归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第一、二产业生产所需的服务产品,如农业科技服务、农业销售服务、工业运输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等,以及第三产业本身生产所需的服务产品,如流通部门所需的信息咨询服务,旅业部门所需的仓库、维修、货运服务,科技部门所需的电讯、保安、清洁服务等,构成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服务产品,如居民生活服务(美容、旅业、家务服务等)、教育服务、卫生服务、文娱康乐服务、客运服务、旅游服务等,构成服务形式的消费品(简称服务消费品)。
  至于智力劳动所直接生产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用于满足人的精神或智力需要的成果,可称为精神产品。由于精神产品在按产品的形态划分的体系中,或是采取实物形态,或是采取非实物形态,所以可分归实物产品或服务产品项下。其中,一类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如设计图纸、书刊、报纸、图画、雕塑、唱片、音像磁带、照片、电影拷贝、手稿、讲稿、电脑软件等;另一类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如咨询服务、演出服务、教学服务等。
  综上所述,第三产业生产的产品有:精神型服务产品(或称服务形式的精神产品,如教育、科研、技术、文艺服务等);非精神型服务产品(如医疗、交通、旅业、商业、通讯等服务)。第一、二产业主要生产非精神型实物产品(工农业产品)。至于精神型实物产品(报刊、音像磁带、唱片等)则是由第二、三产业联合生产的:第三产业生产其精神内容,第二产业生产其实物外壳。
  3.服务产品与使用价值。
  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只要不是废品,就具有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这是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的,与劳动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而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则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可称为实物使用价值。
  非实物使用价值与实物使用价值一样,也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这是一切使用价值的共性。由于某些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实物产品功能相近,故二者在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中可以互相替换,具有消费替换性。由于某些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实物产品的相异而有联系,故在消费中可以互相补充,构成互补关系。另一些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功能上存在因果链的联系,只要消费一种使用价值,就会引起以后一系列其他使用价值的消费,因而具有消费引致性。这说明,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替代性、消费互补性和消费引致性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具有一切使用价值所具有的共性--可消费性。因此,非实物使用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是货真价实的社会产品。
  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它是一种在活动形态上提供的、不能离开服务劳动者单独存在的、不采取实物形式的特殊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它具有非实物性(不可触摸),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不可能是没有花费人类劳动的自然产物)。这些是非实物使用价值区别于实物使用价值的重要特性。
  由于人们通过经济活动创造财富为的是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以带来健康、幸福和福利,因此,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财富是与使用价值等同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满足各种特殊需要的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日益分为实物使用价值和非实物使用价值两大类,而后者的比重正在上升。使用价值由实物使用价值到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发展就使财富内容及其概念也在发生着演变,非实物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4.服务产品与价值。
  根据上述服务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理论,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服务产品的价值理论。商品经济中的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原因是:(1)生产服务产品耗费的劳动凝结在非实物使用价值上,形成价值实体;(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取得社会形式,从而表现为价值;(3)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不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的同质的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重复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也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但创新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由最先生产这种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由于第三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慢于第一、二产业,因此,以实物产品为等价形态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呈增大趋势,非自动化服务的价格增幅将大于工农业产品。
  5.理论启示。
  对第三产业与服务产品的分析告诉我们,要加深对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做到"三个克服,三个树立"。一是克服头脑僵化,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克服将马克思的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现成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头脑僵化状态,根据现实状况研究问题,作出新概括,树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新观念。其实,马克思本人对他的劳动价值论,就没有采取凝固化的态度,而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对劳动价值论作过4次补充和发展,指出总体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和管理劳动、不生产有用物品的运输劳动、生产服务消费品的服务劳动和生产"二项式定理"的科学劳动创造价值。二是克服怀疑态度,树立新的产业观。这就是克服对从西方引进的第三产业概念的怀疑态度,树立三大产业的新产业观。第三产业概念虽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但它反映的是全人类共有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兴旺发达的需求层次演变的顺序;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中比重越来越大的部分。第三产业应包括哪些行业是可以讨论的,但不能因为某些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特殊业种而对其发展持怀疑态度,甚至扣上"姓资"的帽子。三是克服传统偏见,树立新的财富观。这就是克服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重农抑商",现代的重物质生产,轻服务生产的偏见,树立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非实物使用价值是财富的观点。要按三次产业的理论,清理和摒弃从苏联移植过来的一些陈旧、片面和错误的观念,如把第三产业投资视为"非生产性投资",将服务部门当作"非生产部门",动辄用控制"楼堂馆所"上马之类粗陋语言来贬斥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等。

  二、第三产业与服务"四环节"
  1.服务"四环节"。
  根据非实物产品理论,第三产业既然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服务产品,那么,在第三产业以至社会经济领域中,自然也就存在着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轴心形成的服务产品的生产、服务产品的流通、服务产品的分配和服务产品的消费,简称服务"四环节"。
  传统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是以实物产品为对象的。物品在生产领域生产出来,被分配给其生产者,投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最后被消费掉。然而,物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并没有囊括社会上所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现象。因为,实物产品只是社会产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比重在下降),在实物产品之外,还有表现为无形产品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不能由自然界恩赐,只能由人类生产,它同样要被分配给社会成员,投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并被人们有目的地消费。因此,在第一、二产业的实物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外,还存在着第三产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是两类不同对象的"四环节"。前者以实物产品的运动为轴心,后者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轴心。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只研究了"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并以实物产品的运动为准绳划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没有认识到其中还交错着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及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准绳划分的服务产品的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导致的实物产品比重的下降,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上述成说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长期被忽视的服务产品运动的"四环节",不仅应被确认,而且应在经济科学中有一席之位,通过第三产业经济学加以系统的探讨。这是发展第三产业,协调第三产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
  2.特征
  第三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从总体上说具有以下特征:
  (1)独立性。第三产业的"四环节"有独立的运动对象--服务产品,独立的运动起点(服务产品的生产)、终点(服务产品的消费)及媒介(服务产品的分配和交换),独立的运动路线、运动系统和运动目的。虽然这"四环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实物产品为条件,但它并非依附于或派生于物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因为"条件"与"派生"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严格地说,物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以服务产品为存在条件。如电视机的生产要以科研服务为条件,其交换要以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和商业服务为条件,其分配要以金融服务为条件,其消费要以维修服务、电视广播服务为条件。但这同样不能成为实物产品的"四环节"派生于服务产品的"四环节"的理由。
  (2)非直观性。实物产品的有形性,使第一、二产业的"四环节"具有直观性:实物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可以被人们清楚地观察到的。而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第三产业的"四环节"具有非直观性:服务产品的生产简直就像"皇帝的新衣"的生产那样"虚无飘渺";服务产品的分配和交换也决非如同第一、二产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一目了然;服务产品的消费更是因消费对象的非实物性而几乎"痕迹全无"。这正是传统经济学否认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存在的认识根源。
  (3)时空同一性。第一、二产业的实物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时间、空间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四个环节各自独立存在,并相继发生。而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往往在时间、空间上并存,没有时间继起性的先后次序之分;其起点、终点、媒介点,往往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例如,理发员提供理发服务的过程,既是理发服务的生产过程,又是顾客消费理发服务的过程,还是理发服务归属理发员的分配过程,以及理发员用理发服务同顾客的货币进行交换的过程。
  (4)环节交错性。这是指某些服务产品运动的"四环节"与其他产品(实物产品或另一些服务产品)运动的"四环节"存在着交错现象。由于一些服务产品本身具有实现其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功能,因此,这些服务产品的消费环节(由于其"四环节"在时空上的同一性,也可以说是其生产、分配或交换环节),从其消费功能的实现这一角度考察,又构成了其他产品运动"四环节"之一。这就出现了某些服务产品"四环节"与其他产品"四环节"交错的现象。例如,商业服务具有的实现货物或服务流通的功能,使商业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同时构成货物或其他服务的流通环节。就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型商品)买卖这一事件而言,它是商业服务的生产环节(对商业职工而言)和消费环节(对顾客来说),又是实物型商品的流通环节(如电冰箱的买卖),或是其他服务型商品的流通环节(如剧院戏票的买卖)。同理,运输服务具有的实现位移的功能,使运输服务的消费环节构成货物的流通环节;科研服务具有的创新功能,使科研服务的消费环节,构成其他产品的生产环节(科研服务用于生产时)、流通环节(科研服务用于改善流通条件时),或分配、消费环节(科研服务用于分配环节或消费领域时)。因此,判断产品处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哪一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所论的是何种产品--实物产品还是服务产品?对不同的产品来说,情况大不一样。如不分清所论对象就作判断,往往会失之含糊。
  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为运动对象确立的新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观,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乃至一般语义上以"物质产品"为中心划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统天下。只有用双重观点即依据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这一双重产品来区分三次产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及相应的四个领域,才可能全面、客观和正确地反映经济实际。
  3.现实意义。
  服务"四环节"理论对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服务"四环节"理论既是第三产业概念的延伸,又是它得以完整、科学地确立的根基。作为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有(人、财、物力)投入与产出(服务产品),而且应该有由其产出成果的运动形成的服务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如果服务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范畴不确立,第三产业的"产业性"就失去支撑点而缺乏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因此,如果说非实物产品理论是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的话,那么,服务"四环节"理论就成了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主体。它使人们习以为常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观来了一个大更新、大扩充,有助于认识第三产业的无形产品的运动引起的一系列新经济现象、新经济关系,并从中寻找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性。
  其次,服务生产观通过突破传统的狭义生产观,确立服务生产就是对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的创造,是服务劳动过程和服务价值的形成与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使人们认识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决非是"再分配"第一、二产业创造的价值,而是为社会财富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要研究服务劳动过程特点和服务价值增长的规律性,加快第三产业生产的发展;扬弃忽视第三产业生产状况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代之以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第三,服务流通观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第三产业流通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将流通理论的着眼点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关注包括服务差价、服务比价、服务与货物比价体系在内的第三产业价格体系,研究第三产业流通中的服务供求关系及其规律,并将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宏观平衡的关注点从农、轻、重扩展到三次产业的内部和外部。将比重日趋增大的第三产业因素引入流通理论的研究中,肯定有利于我国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推进第三产业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四,对服务分配理论的分析阐明了第三产业分配是对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的占有过程,并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第三产业中的市场分配方式、半市场分配方式和非市场分配方式的导向平等与效率目标方面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明确我国服务分配方式的改革方向。它对第三产业的分配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变动机制的揭示,有助于正确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问题。
  最后,对服务消费理论的探讨使人们明确了服务消费的概念、属性和方式,认识第三产业的服务消费对社会产生的协调、效益、闲暇、福利和稳态等功能,有助于从理论上掌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对服务消费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对于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选择战略重点,确定发展力度,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第三产业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其启示"为题发表于《中国第三产业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