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在职培训 招生信息 学习园地 研究生之家 桃李园 下载空间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学习园地

《第三产业经济学》学习指导(二)


时间:2004-04-29 01:43:14来源: 作者: 点击:

七、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

(一)学习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讲服务产品的生产。要认识在商品经济中用来交换的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创造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与服务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因本章要突破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说,要注意本章通过驳论来立论的方法,并了解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论点及其症结所在。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传统生产概念与服务生产概念。

  传统生产概念通常是指实物产品的制造,即改变生产资源的实物形态。生产与非生产的标准,在于是否生产物品。本章从三方面分析其错误:(1)从理论上说,生产概念涉及的是人类用一定的资源(投入)创造一定的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成果(产出)的方式问题。由于人的需要要用实物劳动成果和非实物劳动成果来满足,因此生产概念就应即包括实物产品的制造,也包括服务产品的提供。(2)从逻辑上说,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消费与生产的范围应互相照应。既然学术界已承认"终点"有服务作为对象被投入消费,那么"起点"必定有服务作为对象被生产出来。(3)从实践上看,将生产局限于实物产品的制造,必然会推导出第一、二产业"生产者"养活第三产业"非生产者"的有害结论。结论是:劳动成果的形式(实物或非实物)不能当作划分生产与非生产的试金石。生产就是对实物劳动成果和非实物劳动成果的创造。服务生产,是对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的创造:生产的主体是服务生产者;生产的客体是服务劳动资料;生产的对象是服务产品。第232页剖析否定服务生产概念的流行观点,如服务部门是消费部门、马克思将服务与非生产相提并论、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等等,是从反面说明服务生产概念的正确,作一般性了解即可。

2.服务劳动过程的本质和特点。
  服务劳动过程在本质上是和实物劳动过程相同的:(1)均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2)都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3)都是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服务劳动过程区别于实物劳动过程的特点包括:(1)劳动分期不同:生产精神型服务产品的服务劳动过程往往包含有显著区别的前期劳动阶段和后期劳动阶段。(2)必要前提不同:服务产品的消费者在场是生产最终产品的服务劳动过程存在的必要前提。(3)需求环境不同:服务劳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效率直接受需求状况影响。(4)产品表现不同:服务劳动资料和服务劳动者成为服务产品的表现形式。(5)消费特点不同:服务劳动过程中对服务生产资料的消费与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同时同地发生。(6)劳动形态不同:创造非实物使用价值的服务劳动具有流动性与凝结性相结合的特点。

  以上分析是全书阐述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论点新颖,但相当抽象、深奥,一下子不易理解,尤其是"产品表现"、"消费特点"、"劳动形态"等三点。费解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成说的影响使人们习惯于考虑有形产品的生产,而对无形产品的生产问题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阅读时要重温第4、5章,牢记服务产品的特点(非实物属性),再从非实物产品推想到非实物产品的生产特点,多与实物产品的生产作同异比较,多琢磨,才能弄清教材论点的含义。

3.生产服务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
  重点理解两点:

  第一,服务生产中的价值转移与价值创造。教材以手术服务产品为例,分析服务生产资料旧价值C的转移,以及服务劳动者新加的劳动形成并增值的价值V+M。基本上是运用《资本论》分析棉纺织业价值形成和增值的原理来分析医疗服务业。只是分析的对象由棉布变成手术服务产品。只要对《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有较好的了解,并确认服务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理论,对此论述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困难。

  第二,服务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服务劳动过程的特点"直接推论过来的。阅读时应将第249-261页与第266-271页各点逐一对照,联系起来理解。也是六点:(1)生产精神型服务产品的前期劳动阶段中创造的价值往往大于后一阶段。(2)服务产品的价值被创造之时,也是它被个人消费而消失,或被生产消费而转移到新生产过程中去之际。(3)服务生产要素的适度闲置时间,也构成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4)服务劳动者和服务设施的状况往往成了顾客估计服务产品价值量的标尺。(5)服务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与对服务产品价值的消费或转移同时发生。(6)流动性服务劳动转化为凝结性服务劳动的条件是创造出非实物使用价值。上述论点同样相当抽象,需要结合劳动过程的特点通过深入思考来弄懂。

(三)难点
1.服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包括三个:

  (1)有目的的服务劳动本身:是指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改变人文状态的客观对象的过程。"人文状态"是指人这种活的有意识的自然物构成的物质状态。它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区别于自然状态、自然物质而存在。第一、二产业劳动是改造自然状态的过程。

  (2)服务劳动对象:这是一个难点。如果采用通俗的说法,将服务劳动对象说成是顾客,或所卖、所运的货物,就会推论出有别于顾客或货物的服务产品不可能独立存在的结论,进而否定整个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本章推导出服务劳动对象的4个特征:无形的;介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尚未"成型";服务劳动力加于其上的。并初步提出:科研课题有较多的理由被认为是科研服务的劳动对象;服务过程有较充分的理由被认为是非科研型服务的劳动对象。现在看来,统一将尚未定型的非实物使用价值看成是服务劳动对象会更合适。

  (3)服务劳动资料:在服务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服务劳动对象的物(含服务)或物的综合体。要突破"非物质生产领域"没有劳动资料、非实物不能成为劳动资料这两个框框。一是将投入第三产业领域用来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设施、工具、物料,以及服务产品,均如实地看作服务劳动资料;二是认识三大产业所需的软生产资料--服务型生产资料。

2.服务劳动过程和服务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

  前已提过,从略。

3.为何说将第三产业说成是流通部门是不严密的?
  见第236-240页、第10-11页。从略。

4.如何认识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论点的错误?
  这些流行论点目前至少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界还是主流观点,反映于全国编写的数百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其问题主要在于无视非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本章主要采用归谬法论证它们不能成立。

  "价值转移"说:会推导出实物产品的价值量不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由实物产品总量占社会产品总量的比重决定,导致彻底抛弃劳动价值论。此外,也无法找到价值不经交换就无偿地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的途径。

  "服务生产价格"说:会推论出得不到实践证明的平均利润率随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并使生产价格与价值彻底"脱钩",不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随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而下降,等于从理论上否定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学说。

  "基金"说:马克思的"基金"一语是指教师和医生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推论不出"服务劳动不创造服务产品的价值"。

  "国民收入再分配"说:错误在于混淆使用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分配,以物品为中心来观察经济现象,只看到工农业产品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运动,看不到等价的服务产品反方向的运动,将服务业与工农业间发展的交换行为误认为馈赠行为。

(四)学习思考题
1.服务劳动过程与工农业劳动过程相比有何共同本质和不同特点?
2.怎样认识服务生产过程中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
3.怎样认识我国学术界流行的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主要论点?

(五)关键词
服务生产 服务劳动 服务劳动资料 服务劳动对象 服务价值增值过程

八、服务产品的价格

(一)学习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论述服务产品的价格问题。要认识服务产品的价格范畴,了解服务价格的地位、作用及其制约因素,服务价格体系和价格水平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本章应用性较强,没有大的理论难点,可联系实际,并比照工农业产品价格来理解。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服务价格的实质和分类。
  服务价格是服务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三大产业经济关系的平衡点。认识服务价格范畴,需要屏弃"服务收费"、"非商品收费"等不科学提法,并要注意区分第三产业价格与服务价格。服务价格可以按服务产品的消费性能分为消费性服务价格和生产性服务价格,或按其构成分为全费服务价格、优惠服务价格,免费服务"价格"。

2.服务价格的地位、作用及制约因素。
  其地位包括三点:(1)联系社会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纽带;(2)传递第三产业经济信息的信号灯;(3)调节三大产业经济利益的杠杆。其作用是:(1)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比例和微观结构;(2)刺激服务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生产率;(3)对服务产生消费导向;(4)影响对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价格形成中的制约因素包括服务价值量、供求状况、服务资源的丰度、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币值和实物商品的价格变动。

3.服务价格体系。
  服务价格体系主要包括:(1)同一种服务的差价体系,即服务产品的地区差价、季度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2)不同服务产品之间的比价体系,即半成品服务与成品服务的比价、可替换服务产品的比价、机械化程度不同的服务产品的比价、生产要素相同的服务产品之间的比价、高低档服务产品的比价。(3)不同的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的比价体系,即服务与货物的单项比价(服务型生产资料和以它为生产要素的物品间的比价、互相代替的服务与货物的比价、具有互补性或引致性的服务与货物的比价、实物型生产资料与以它为生产要素的服务产品的比价)、服务与货物的综合比价。

(三)难点
1.如何理解第三产业价格总水平及其发展趋势。

  影响第三产业价格总水平的因素有:服务产品本身的价值量、币值、实物生产领域的生产率、资源的稀缺程度、服务供求关系。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率提高不快,服务产品价值量下降很慢,使服务价格呈基本稳定的趋势;世界性币值呈现的下降趋势则使服务价格日趋提高;实物生产领域生产率相对快的增大率,使得以实物产品为等价形态的服务产品相对价值量增大,直接导致服务价格的提高;较多地利用非再生性资源的服务产品的价格会随资源的稀缺而上升。上述诸因素的交互作用,就使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服务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智力型服务价格水平也将上升,而资金密集型服务的价格稳中有降。由于第三产业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其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第三产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服务、货物价格剪刀差问题。
  这是第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它是指服务同货物交换时,服务价格低于价值,货物价格高于价值,二者的价格相对于各自价值量的运动轨迹呈剪刀差。它形成的原因,在于服务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实物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单位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相对(于实物产品)增大。如果发生下列情况,就会使服务换货物的比价与二者的价值比例变得不相符,从而形成服务与货物的价格剪刀差:(1)服务与货物的价格均不变化,或同方向、同幅度升降;(2)货物价格相对上升;(3)服务价格相对上升,但仍不足以抵销二者相对价值量的变化。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成因素来理解(农产品生产率提高较慢,工业品生产率提高较快所导致)。不过,服务、货物价格剪刀差有隐蔽性、假象性、严重性等特点。

(四)学习思考题

1.服务价格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服务差价体系和比价体系?
3.怎样合理运用价格机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关键词

服务价格 服务差价 服务比价 服务、货物比价 服务与货物的价格剪刀差 第三产业价格总水平

九、服务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一)学习目的、要求
  本章讨论服务供求及其弹性,并对服务部门的排队问题作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应重点认识服务需求和供给的规律性,粗知在随机服务系统中应用排队论分析排队系统的概率规律性和最优化的方法。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影响服务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在影响服务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服务需求量与服务产品的价格成负相关变化,与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量成正相关变化。替代产品和互补产品的价格、收入效应的因素、消费者的偏好、对将来供应状况和价格的期望、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特点也影响服务需求量。
在影响服务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服务供给量与服务价格成正相关变化,与服务成本成负相关变化。相关产品的收益状况、企业的经营目标、对未来服务价格的期望、技术状况也影响服务供给量。

2.服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服务需求弹性是测定服务需求量对其自变量的反应程度的一个尺度,是指一个自变量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服务需求量的百分率。主要包括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服务需求量对于该种服务价格变化反应程度的尺度,价格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小于1或等于零,分别表示服务需求富有弹性、缺乏弹性或有单位弹性。服务需求的不同价格弹性是由服务产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替代品的状况、消费支出的比重、考察时间的长短、可自给程度的大小等因素决定的。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是用来衡量服务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的尺度?quot;正品"服务的收入弹性是正值,"次品"的为负值。若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它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趋于上升。服务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反映一种服务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若交叉弹性系数大于零,二者是互代品;若它小于零,二者为互补品;若它等于零,则二者互不相关。

  服务供给弹性是测定服务供给量对其自变量反应的灵敏程度的一个尺度,主要包括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服务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弹性大),等于1(单位弹性)或小于1(弹性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改变服务供给量的难易程度或所需时间的长短、变动产量后生产成本的变动情况。

3.服务供求规律及其应用。
  服务供求规律可概括为:(1)服务需求的变动,在短期内将引起服务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但在长期内则不一定。(2)服务供给的变动,将引起服务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服务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要实现服务供求平衡,一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机制促进服务总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并注意发挥差价和比价体系的作用,促使服务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二是要以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搞好服务需求预测;把握服务需求形成的时空特点,自觉采取措施促进服务供求平衡。三是?quot;经济时间"内提出服务需求,优先选用"经济对象"即供求矛盾缓和的替代品
。 

(三)难点
1.服务供求系统中的排队现象与排队模型。
  这涉及到运筹学的排队论,是比较陌生的内容,但不是本章重点。一般学生作大致了解即可。如果学员是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则宜联系实际决策问题,将此作为学习重点。主要认识:(1)服务供求过程中的各种排队现象,包括广义的"顾客"、"服务内容"、"服务机构"(涵义与本书的服务不完全一致)。(2)排队模型:一般的排队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输入过程:指各种类型的顾客按什么样的规律到来请求服务;(B)排队规则:规定了到来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C)服务机构:指同一时刻有多少服务设备可以接纳顾客,以及每一顾客需要服务多少时间。排队模型可以按照相继顾客到达间隔时间的分布、服务时间的分布和服务台的个数这三个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排队模型的定量分析。
  对实际工作者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定量分析包括:(1)求出排队模型的状态概率(服务系统空闲的概率Po;服务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Pn)和用以判断系统运行优劣的运行指标(系统内顾客平均数Ls、排队等待服务的顾客平均Lq、平均逗留时间Ws、平均等待时间Wq、系统损失概率PL、平均到达率λ、平均服务率μ、服务能力利用率ρ)。可以根据第385-389页给出的公式求出,并据此合理规划服务机构和计算服务能力。(2)排队系统的系统设计最优化决策(静态优化)。其思路是使顾客的等待费用和服务机构的成本之和达最小。书中举了最优服务率、最佳服务强度和最优服务台数量等三例。

  对排队论及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参阅排队论专著(属数学中的运筹学的一部分)。

(四)学习思考题
1.有哪些因素影响服务需求和供给?
2.认识服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发展第三产业有何意义?
3.价格机制如何调节服务的供求矛盾?
4.排队论研究的内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关键词

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规律 服务需求弹性 服务供给 服务供给规律 服务供给弹性 服务供求规律 排队论 服务台 排队模型

十、服务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学习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中三大产业的再生产和流通图式及其宏观平衡条件,并且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认识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的规律性。定量分析部分只要求了解第三产业模型所反映的涵义(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大),不要求全面弄清建立模型的方法。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服务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
  传统再生产理论撇开第三产业是脱离当代社会实际的。应将第三产业因素引进社会再生产理论,并对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作新界定。社会总产品:实物产品+服务产品。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实物产品再生产+服务产品再生产。社会产品构成: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价值上都可分为C、V、M三部分;从使用价值上均可分为生产资料(Ⅰa实物生产资料和Ⅰb服务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Ⅱa实物消费品和Ⅱb服务消费品)。弄懂此新定义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下面内容。

2.服务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流通渠道、平衡条件。
  这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可按4步来理解。

  首先要弄清图式的设计思想:(1)所有生产者不仅需用实物生产资料,还要用服务型生产资料。(2)所有消费者(资本家和工人)不仅需消费实物消费品,还需消费服务消费品。(3)物品和服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比重通过生产硬(软)化系统、消费硬(软)化系数和国民经济硬(软)化系数来反映。(4)图表设计中Ct、Cs、Vt、Mt、Ms的涵义(第404页)。(5)两大部类4个副类的划分及含义。
其次,根据第405页的图10-1中(1)-(10)的线路图示,逐项弄清其涵义(参照第405-407页的说明),认识三大产业再生产中三大方面10条渠道的交换。这是下文分析的基础,一定要弄懂,否则无法理解以下的公式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再次,根据图10-1中(7)、(8)、(9)、(10)的流通图,弄懂服务简单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平衡的基本条件和四个补充公式(第408-410页)。式2、3、4、5分别来源于对渠道(9)、(10)、(7)、(8)含义的分析。另两组派生公式(式6、式7)分别揭示社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需平衡,可从总量平衡、软件平衡和硬件平衡去分析。

  最后,将图10-1变形为图10-2,使A副类(实物产品)和B副类(服务产品)分别集中,可得三大产业的再生产和流通图式,按图10-2中(1)-(10)的标号逐项分析,可理解第三产业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条件(第412-416页)。

3.对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的定性分析。

  可以抓两个关键问题来理解:
  (1)服务需求上升律的条件和后果。
  本书从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方面分析服务需求上升律。生活服务需求上升的条件是:(A)相当多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实物产品;(B)社会收入水平已达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高度,并不断提高;(C)闲暇时间存在和不断增多。生产服务需求上升的条件是:(A)生产向信息化发展;(B)生产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其后果:社会消费软化系数、生产软化系数、国民经济软化系数增大。

  (2)服务供给趋于上升的条件。
  (A)服务需求上升律形成并发生作用:只有服务需求增大,服务供给才有必要增大。
  (B)物质利益机制对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反应良好:这是促使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同方向、同幅度变动的动力。
  (C)实物生产领域生产率迅速提高:它使第一、二产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为第三产业供给增大提供了可能性。其后果:使服务供给现实地增大,形成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

4.研究服务再生产规律的实践意义。
  本章讲了4点: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优比重和速度;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为广开就业门路指明方向;使第三产业避免"过犹不及"的问题。

(三)难点
1.服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流通渠道和平衡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流通渠道和平衡条件在前面已分析,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扩大再生产问题虽是难点,但不是本章重点。理解的方法可分两步走:(1)弄清简单再生产的宏观平衡条件(式1-式15)。(2)给简单再生产的平衡公式中的C、V增加一个△量(例如C变为C+△C);使M减为MX,就可改为扩大再生产的宏观平衡公式。

2.对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的定量分析。
  要求明白定量分析的基本结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幂函数型相关关系。

  第三产业就业方程Y=1.15X^0.464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日趋增长。对其推导过程可不必细究。应用此方程推算第三产业比重理论值得时需注意X值的统计口径、货币单位和不变价。

(四)学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服务再生产中的10条流通渠道?
2.服务简单再生产的宏观平衡条件的主要公式的涵义是什么?
3.研究服务再生产规律有何现实意义?
4.有哪些因素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5.第三产业就业方程揭示了什么规律性?

(五)关键词
消费软化系数 生产软化系数 国民经济软化系数 服务再生产的流通渠道 服务再生产的宏观平衡 服务需求上升律 服务供给上升律 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律 第三产业就业方程

十一、服务产品的分配

(一)学习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要从理论上认识:第三产业的分配是对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本身的价值的获取和占有;服务分配方式不同,它所制约的效率与公平状况会不同,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变动机制也有差异。本章关于第三产业分配的性质的主要论点与国内主流观点截然不同,要注意从对比中了解分歧和正误所在。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第三产业分配的性质。

  重点弄清4个层次的论点:(1)服务产品的分配具有服务使用价值的分配与服务价值的分配的两重性。(2)第三产业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生产当事人所分配的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非实物使用价值。(3)第三产业的工资是服务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其实质是对必要服务产品的分配。(4)第三产业利润和地租是对剩余服务产品的价值的瓜分。总之,第三产业的分配,无论是对补偿基金、消费基金、积累基金的分配,还是对必要服务产品、剩余服务产品的分配,实质上只是对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价值的分配,并非是接受第一、二产业?quot;恩赐"。

2.服务产品的分配方式。

  要点为:现代社会中的服务分配方式包括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半市场分配方式和非市场分配方式三种类型。在这三种分配方式中,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效率观念依次递减;公平程度依次递增;服务质量观念和顾客至上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上也有差别。面对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经过经济制度比较研究,本书提出:我国服务分配方式的改革应由公平到效率方面演变,重点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的低效率问题。应在服务产品分配中增大市场分配的比重,缩小半市场、非市场分配部分;国家财政补贴在形式上要作出有利于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改变;在三种服务分配方式中都要引进或强化市场机制。

3.第三产业的分配水平。
  本章全面探讨了影响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主要因素,指出,影响第三产业的市场分配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服务产品的质和量;服务产品的价格水平;服务生产率;服务生产当事人各方力量对比和服务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服务劳动状态。影响第三产业的非市场分配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财政部门的财政拨款;国家的工资政策和福利政策;社会团体、个人的赞助;服务行业的工会化程度和社会对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

  关于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变动机制。第三产业的均衡分配水平是通过劳动、资金、资源三要素在第三产业内外的转移,影响服务供需关系而实现的。第三产业的市场分配水平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和维持均衡水平。市场开放得越广泛,市场价格与市场供给的相关程度越高,变化的相互依存度越深,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充分,第三产业的市场分配水平就越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第三产业的非市场分配水平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共同作用,在行政手段干预下达到均衡水平的。服务劳动者越是容易转移进出第三产业,政治体制越是民主,新闻舆论越是自由,社会舆论和国民对相关服务的供需状况越是关心,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越大,第三产业非市场分配水平就越不可能长期偏离均衡水平。依据这一原理,对我国第三产业分配方面存在的相对水平长期低于第二产业,精神生产部门的相对分配水平低于非精神生产部门,某些第三产业部门分配水平偏高等问题,应从其制约因素、变动条件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

(三)难点

1.为什么不应该将第三产业的分配说成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创造的价值分配?

  可以参阅第474-477页(第三产业利润和地租的性质)、第272-283页(对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观点的分析),认识上述观点的逻辑矛盾和悖理。参阅第185-192页、第192-202页从理论上弄清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服务产品的价值实体问题,认识第三产业的分配是对服务劳动者创造的服务产品的价值分配。要正确认识其分配性质,关键问题是要树立非实物产品观,及由此推论的非实物使用价值观和服务价值观。若此理论前提不确立,传统分配理论的谬误就难以清除。

2.为什么第三产业不能完全按市场分配方式来分配所有服务产品以提高效率?
  主要从三方面看。其一,一部分服务产品属"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其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应按市场分配方式来分配。公共产品有两个特征:(1)要排斥任何一个人享受其益处是不可行的,或者虽然可能,但代价昂贵。如广播电视,人人都可收听、收看,难以做到只准缴费的人接收。(2)排除一部分人享受、使用它们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人享受其益处不会妨碍他人的同类享受。如多一个人看电视并不会使电波减弱而影响他人收看。其二,现代社会产品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趋势、社会道德观的发展使现代社会政府必须履行社会职能,通过财政收支维持科教卫生等成本高、受益面广、生产周期长的服务业,以社会效益为运营目标。其三,为了社会公平的目标,国家有必要按非市场分配或半市场分配的方式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产品,以增进其福利。可参阅第491-493页和《政府经济学》([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著,曾强等译,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的有关论述。

(四)学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第三产业的分配是对服务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2.如何认识第三产业的三种分配方式的利弊?
3.第三产业的分配水平是通过什么机制的作用而变动的?
4.怎样解决我国第三产业在效率和分配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5.承认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是否意味着要将服务行业全面推向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

(五)关键词
服务产品分配的两重性 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 半市场和非市场分配方式 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变动机制

十二、服务产品消费

(一)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服务消费的概念、属性方式,服务消费的社会功能,服务消费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粗知服务消费结构的数学模型所反映的发展趋向。

(二)重点领会的问题
1.如何认识服务消费的概念、属性和方式?

  服务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有目的地消耗服务产品的行为。应从以两种产品观为基础的两种消费观(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来分析此问题,克服将所有消费现象统统归结为对实物产品的消费这种传统的"单打一"消费观。服务消费与物品消费共通的属性是:二者均是以产品的自然形态及其有用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是产品在原有形态上消失的过程,客体向主体或另一客体的转化过程;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终点和新起点的媒介;二者同样存在着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矛盾。服务消费区别于物品消费的特性有:服务消费对象是无形的;服务消费对象的消耗和消失过程,及它由客体到主体或另一客体的转化过程也是无形的;服务消费与服务生产具有时空同一性;服务消费对物品消费既有依存关系,又有超越关系;服务消费中以公共消费方式进行的消费较多。服务消费形式可按需要的性质分为个人生活性服务消费、企业生产性服务消费和社会公共性服务消费;或按获得消费的方式分为商品型服务消费,调拨型服务消费、自给型服务消费和义务型服务消费四种形式。

2.服务消费的社会功能。
  消费功能是指产品通过消费发挥的作用、效能或功用等。服务消费的社会功能包括:(1)协调功能: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的协调国民经济关系的作用。(2)效益功能: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的提高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的效率或效益,使同量劳动耗费和资金占用量的投入,能产出更多有用劳动成果的作用。(3)闲暇功能: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的增加居民闲暇时间的作用。(4)福利功能:服务产品的消费具有的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提高生产质量,增进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作用。概括地说,服务消费的社会功能是服务产品作为生产要素或消费要素在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中发挥出来的功能的总和。

3.服务消费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发展趋势。

  服务消费结构,从狭义上说,就是人们在服务消费过程中对不同的服务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占服务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服务消费总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服务消费支出与物品消费支出的相互关系。影响服务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人口特点、地理状况、相对价格水平和服务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可知:对服务消费的外部结构而言,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服务消费比重增大,物品消费比重下降。在物品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房舍(含燃料、电力)消费比重提高较快,衣着消费比重缓慢下降,家具(含摆设、住宅设施和维修)消费比重先升后降。对服务消费的内部结构而言,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服务消费比重迅速增大的同时,交通和通讯比重迅速增大;受免费和低价服务制的牵制,卫生保健的货币消费开支比重缓慢增长,文教的货币消费开支比重缓慢地先升后降。其他服务和日用消费品消费比重急剧地先升后降。

(三)难点
1.为什么论证第三产业的产业地位的重要性不能沿袭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旧思路(第530页)?


  第一,按此思路,必须会导致否定三大产业的平等经济地位的结论。无论第三产业被说得有多么重要,它总是摆脱不了围绕着第一、二产业团团转,"协助"第一、二产业的配角地位,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评价中陷于比第一、二产业低几个档次的地位。

  第二,人类在劳动中组成产业,为的是通过生产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一切生产的归宿点和最终目标;所有产业活动,都并非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而不过是达到上述"归宿点"的途径,或实现上述"最终目标"的手段。因此,没有理由本末倒置,将发展第一、二产业(手段)看作是比满足人的需要(目标)更为终极、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东西,看作是后者存在的理由。似乎第三产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展第一、二产业,而人本身通过服务消费直接获得的满足,反倒变成了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手段,甚至各类生活服务也只有被证明对第一、二产业有所促进的意义上才有必要存在。

  第三,按照服务产品理论,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一样,一方面作为消费对象直接进入人类生活消费过程;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要素直接进入本行业或他行业的生产消费过程。三大产业存在着互相服务、互为"配角"的平等伙伴关系。没有理由将三大产业之间互相提供中间产品(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消费品)的关系歪曲成第三产业单方面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仆从关系"。

  论证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应按产品性质决定产品消费功能,产品消费功能决定相应产业地位的论点来分析。当代社会中,服务消费的基本功能不仅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结构不同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要求,而且是构成社会再生产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这就决定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产业地位。

2.服务消费结构的发展规律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方法和计算过程不是本章学习的重点,有条件的可以参阅数学上的回归分析方法来理解。重要的问题是了解这一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可结合图12-1至12-9的观察来理解居民个人的服务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的结论(第562页)。

(四)学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服务消费范畴?
2.联系实际谈谈服务消费的社会功能。
3.如何运用本章的论点论证第三产业地位的重要性?
4.服务消费结构有何发展趋势?

(五)关键词

  服务消费 协调功能 效益功能 闲暇功能 福利功能 服务消费结构 服务消费方程

(原载李江帆著:《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7-293页)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