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三产论著 三产法规 三产数据 三产案例 国内文献 国外文献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产文献 > 三产法规

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上)


时间:2006-03-02 08:41:10来源: 作者: 点击:

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上)

    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目标,为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现结合我市服务业现状,制定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如下:

    一、对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认识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南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区位条件优越、产业优势突出、人才知识密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综合功能完善,发展服务业有很大优势和潜力。九十年代以来,南京服务业高速增长,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服务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1、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

    “九五”以来,我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促进了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扩张。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幅,新增的产业税收中,服务业贡献率达30%,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0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35亿元,增长14.9%。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支撑。

    2、传统服务业继续壮大,新兴服务业加速成长

    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物流、房地产五大行业成为南京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5%,商贸流通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9%,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会展、科教文卫、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实现高速增长,成为极具潜力的新兴行业。

    3、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的扩张。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南京都市圈城市总量的43%。节假日期间,外地顾客在宁消费比重达到40%以上,重大节日达到60%。优势商业企业在都市圈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扩张,苏果超市、苏宁电器等连锁企业在外省市设立了1700多个网点,销售额达到372亿元。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使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4、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支撑

    “九五”以来,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每年增加5-10万人,2004年达到13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达到46.5%,新增的就业岗位中有80%以上由服务业提供,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方便和改善了群众生活,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南京城镇居民人均服务业收入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服务业收入比重接近30%

    但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相比,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思想观念、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与新时期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工作推进力度还有待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低、非公经济的规模和比重不大、服务业法制不健全等,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多年来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偏低、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郊县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南京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1、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加快,对技术、管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另一方面,世贸保护期的结束将加速国际优势服务企业的涌入,服务业各个领域都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南京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即使是大型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服务企业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服务业必须主动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很小,将为服务业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区域合作和城市联系日益紧密,联动发展的新态势正在形成,为南京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带来了新契机。但是,南京服务业总量偏低,增加值不到上海的1/4,竞争力无法和上海相比,与苏州、杭州、宁波等周边城市相比优势不明显,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尤其是长三角城市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日益显现的形势下,南京服务业必须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来提高认识,只有做到跨越式的发展,才能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

    3、从南京自身来看:“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目标的确定、沿江开发战略的启动、十运会的举办等,都将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城三区”建设和市区县区划调整,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数字南京”、“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信用南京”的建设,对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是,能否破除突出存在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抓住时机发展服务业,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能级提升,对南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南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1、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南京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35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是产业加速升级的重要时期,抓住新一轮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南京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长江下游中心城市,基于城市特点及产业基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正是南京的优势所在。

   3、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南京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必要措施。南京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当前,煤电油运紧张问题以及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仍较突出,并且在今后几年内还将产生影响,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限制相对较少,并且能够产生大量“绿色GDP”,加快发展服务业无疑是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

    二、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采用一切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我市培育成为长三角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具体要做到确立“一个理念”、明确“两个目标”、紧抓“三个突出”、坚持“四个并举”、建设“五个中心”。

    “一个理念”是: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服务业发展的全局。服务业的发展要建立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既注重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要进一步加强中长期规划工作,在服务业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宏观引导。

   “两个目标”是:

    ──服务业的发展要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要以建设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服务行业和布局结构,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开拓服务市场,增强生存发展能力,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到2010年要达到1800亿元以上。

    ──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增加就业为目标。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积极营造服务业创业氛围,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鼓励在服务业中自主创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成为就业的主要基地。

    “三个突出”是:

    ──突出把加快改革开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要树立“早开放、早得益”的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要研究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更为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建立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加速服务业企业改革改制步伐,推进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突出把加速资源整合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要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的限制,引导非公经济向服务业投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快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乘数效应,实现集约发展。要促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引导服务业企业培育自己的拳头品牌,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

    ──突出把注重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服务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要创造更为宽松的人才环境,建立服务业人才库,注重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的学习培训课程,加强岗位职业培训。

    “四个并举”是:

    ──坚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举,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增强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使两大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全市经济增长。

    ──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实现服务业产业层次的提升。要大力培育和引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同时,要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个环节,引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实现传统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促进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房地产、汽车服务等行业和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市场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并举,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服务业资源在市场上的合理流动,引导市场服务业自我发展。同时,要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较为协调的社会发展。

    “五个中心”是:

   ──区域商贸中心:进一步巩固商贸流通业在“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地位,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建成辐射力较强的区域商贸中心。

    ──区域物流中心:以提升物流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扩大区域物流辐射强度为重点,培育立足南京经济圈、面向国际,具有扩张能力和充满活力的长三角国际物流副中心、长江流域区域物流转换中心、南京都市圈物流配送中心。

    ──区域旅游会展中心:以实现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和形成发达的会展经济为目标,构建辐射华东、影响全国、具有国际水平的旅游会展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充分发挥在区域内的金融资源优势,建立鼎立三强(银行、证券、保险)、联动两区(长三角东部发达地区、华东西部广大腹地)、辐射周边的体系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围绕“数字南京”建设,把信息服务和科技研发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使城市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服务能力有突破性的提高,打造信息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三、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

    (一)全面实现“六大”领域突破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结合我市自身优势的发挥,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以点带面,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继续实施商贸扩张战略,加速壮大商贸流通业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

   1)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开放,深化商贸企业改革

   ──加快招商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步伐,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国际化,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超过30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提高民营资本在商贸经济中的比重,非公经济实现零售额占全市比重超过80%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积极推广流通新业态,培育大型商贸企业集团

    ──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零售服务体系,连锁经营网点达到6000个以上,销售额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成交额占贸易额的20%

    ──扶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集团达到8个以上。

    ──以连锁经营、输出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拓展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空间,市外网点超过4000个,销售总额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3)大力开拓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

    ──开拓节假日市场和夜间市场,节假日实现销售比重占到50%以上,夜间销售比重达到30%以上。

    ──开拓绿色市场,推广绿色商品,抓好“放心工程”,构建安全快捷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开拓休闲消费市场,拓展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休闲服务项目,鼓励发展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新型服务行业,提高休闲消费水平,满足现代生活消费需求。

    ──开拓农村市场,抓住城市扩张和新市区建设的机遇,实现城乡消费资源的对接,促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打造汽车、住房消费产业链,做大做强租赁车、二手车市场,使小汽车进入更多的家庭,每千人拥有小汽车的数量超过100辆;完善住房销售服务,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9平方米。   

4)优化调整商业布局,形成合理有序的商业网点体系

    ──加快建设四级商业中心体系:新街口商贸商务区为市级商业中心,承担为全市服务以及辐射南京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的服务功能;河西中心区、湖南路、夫子庙、火车南站地区、江宁新市区中心、江北新市区中心、仙林新市区中心7个市级商业副中心,辅助市级商业中心承担对内服务和对外辐射功能;25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本地区居民;按照2-3万人口规模、步行时间5分钟左右的要求配置社区商业中心。

    ──加快建设珠江路电子产品街、长江路文化街、大明路-宁南汽车街、湖南路精品街、夫子庙美食街、太平南路名品街、中华路景观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购物、文化休闲街区。

    ─加快建设城北综合、桥北建材家居、建宁路日用工业品、河西农副产品等一批具有集聚优势、辐射周边的大型市场群。

    2、致力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010年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    

1)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产业发展平台

    ──按照《南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龙潭、禄口、丁家庄、江北化工物流基地和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以重大物流项目为平台,推动物流与商流、物流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加快建设龙潭保税物流中心,鼓励进出口贸易及转口贸易。

    ──构筑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基础功能层、行业管理层、公用信息平台、企业层四个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提高王家湾物流中心对公路货运配载的信息管理水平,整合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2)完善物流运输网络,拓展物流产业辐射范围

    ──加快构建和完善以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形成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国际物流为导向的综合物流体系,构筑1小时市域高效配送、4小时分拨及终端配送、48小时干线及国际配送三重物流圈。

    ──与上海国际物流中心错位发展、相互补充、无缝衔接,发展多式联运业务,扩大对中西部的物流辐射能力,有效拓展南京经济圈辐射范围。

    ──加快沿江港口资源的整合,优化长江水上货运通道,大力发展港口集装箱运输。大力推进空港建设,继续开辟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班,充分发挥空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引进和培育知名物流企业,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

   ──积极引进国际性物流公司和采购集团,扩大其在南京的投资规模和业务领域,提高物流业对南京招商引资进程及五大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引进一批核心骨干物流企业,扶持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实力较强、管理先进的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经营理念、掌握先进物流技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比重提高到30-40%,物流运作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

──加快传统交通仓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做大做强旅游会展品牌,整合发展旅游会展业

2010年旅游总收入超过700亿元,会展业带动相关行业经济增长超过150亿元。

(1)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产业发展新空间

──全面启动《南京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高旅游总体策划水平,打响“博爱之都”南京旅游品牌,提升南京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扩大南京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立足特有的六朝古都和文物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庙、明城墙、秦淮河等一批传统旅游产品,培育1-2个国家“5A”级旅游区和8-10个“4A”级景区。

──开创旅游发展新思路,发展特色旅游,加快建设汤山温泉、大石湖、浦口一山三泉、将军山、金牛湖等一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进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一批新型观光旅游产品;发展江心洲、八卦洲等一批农业旅游产品;培育江宁金箔集团、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旺旺集团等一批工业旅游产品;打造夫子庙、“南京1912”等一批夜间旅游产品。

──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大力开发区域旅游品牌,构建南京都市旅游圈。

2)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大力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的限制,改革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技术,建立新型产权和劳动关系。

──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旅游旗舰,力争南京地区有5家国际旅行社、4-5家国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专业协会咨询服务、行业自律和市场中介的积极作用。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健全游客投诉、旅游咨询、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功能,实现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的旅游客运联网服务。

3)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培育大型品牌会展

 

──加快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国展中心等现有场馆经营、服务水平的同时,在我市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大型会展场馆,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专业化场馆,满足不同的展会需要。

──加强与国际会展业机构的合作,推进与德国、日本有关会展企业的交流,力争引进1-3个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努力打造化工交易、人才交流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常年性会展平台,开发汽车、建材等一批有特色、高品位、大客流、高效益的全国性会展项目。

──注重整体包装促销,形成南京品牌,为大型国际会议及贸易、技术展示交流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出有现代感、国际性的都市形象。

──加强与国际国内会展中心城市的交流,在共同办展、联合招展等方面广泛合作,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出国参加国际性展博会,推动国内外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培育会展专业人才,提高会展服务水平。

4)延长旅游会展产业链,拉动相关行业发展

──致力于旅游产业链中餐饮、购物和娱乐环节的优先发展,打造南京美食之旅品牌,发展大型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研发生产一批独具南京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整合和提升旅游会展设施,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大力引进国际品牌酒店,鼓励发展各类会展公司,推动会展业做大做强。

4、努力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2%以上。

1)加快金融机构扩容,推进金融开放

──吸引各类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及国内外投资机构来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建立覆盖南京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形成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的中心市场。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实行企业化运作的金融控股公司,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为力量整合地方金融和投资资源,提升南京金融业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入WTO承诺,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吸引外商来宁设立合资和独资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管理业务。

2)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BOTTOT等融资方式,增强直接融资能力。积极争取利用国债资金在我市投资建设大型项目。

──规范各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搞活民间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强化农村金融网络,推进农村保险的发展。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居民个人信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符合居民消费投资取向的金融品种,消费信贷比重提高到20%

──推进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加快跨区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大范围联合。

3)推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个人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规范征信企业的有序发展。

──制定信用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的发展,促进企业加强自身信用管理。

5、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

2010年技术贸易成交额达到100亿元,实现软件业收入超过600亿元。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开发各种信息资源

──发挥南京信息交换、传输、贸易中心作用,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社区,实现信息资源全方位、大范围的开发和共享。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全方面、大规模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服务。

──加快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重点实施服务企业上网工程,推动网络企业与服务企业相互结合组建平台,以电子商务为龙头,全面推进金融、分销、旅游、证券、房地产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2)有序开放信息服务市场,培育发达的信息产业

──逐步降低信息服务业进入门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息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机构。

──创新信息服务的工具和形式,发展各类网上信息服务,加快培育电信、现代邮政增值业务。

──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投资环境,大力培育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评估、调查、策划等信息中介组织和各种大众传媒。

3)促进科技要素聚集,加快科技和研发服务业发展

──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孵化器企业化运作模式,不断提升我市的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国内外科技服务交流,吸引知名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软件企业来宁发展,鼓励本市有实力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面向全国拓展服务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培植主导型、骨干型科技服务机构,形成服务品牌和核心服务能力。

6、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发展潜力大的服务行业

把房地产、社区服务、教育、文化、体育等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大力发展。

1)房地产业。坚持以“人居环境优良”为目标,形成公正有序、良性循环的房地产市场体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置换,采取储备土地、涵养土地的方法使土地增值。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形成增、存量市场良性互动格局。优化房地产交易环境,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引导物管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社区服务业。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市民求助中心网络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技术含量,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开发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文化、法律咨询、涉老养老、社会福利、技能培训等社区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

3)教育业。充分利用我市教育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层次高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和内涵性开发,建设面向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扩大教育培训业的集聚和辐射范围。切实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探索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全面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大力发展中外合作、企业联办等多种所有制办学体制,实现优质学校资源向新区的扩张。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4)文化业。围绕“文化南京”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培育文化品牌,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打破“政府办文化”的单一局面,形成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办文化的新格局。继续推进广电、出版等行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国有文化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积极举办区域性主题文化艺术节、国际型演出和文化艺术展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广电出版业、艺术培训业和文化信息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以资本为纽带,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5)体育业。充分利用十运会契机,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体育设施场馆对外开放,吸引全社会力量投入体育产业。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区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市场,积极培育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广告、体育旅游等体育相关产业市场。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