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三产论著 三产法规 三产数据 三产案例 国内文献 国外文献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产文献 > 三产法规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江苏)


时间:2006-03-02 08:00:30来源: 作者: 点击: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江苏)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扬州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提升产业能级,实现“产业高度化”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方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增创扬州发展新优势的紧迫要求。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目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生态、休闲等禀赋优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依靠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法制化保障,加强规划引导、政策聚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战略目标

  紧紧抓住沿江开发、我市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长三角江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三)功能定位

  ——全面建设“东方文化休闲之都”。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能量。根据扬州的城市定位,充分保护、挖掘、整合扬州传统文化资源,发挥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势,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扬州打造成“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一流的文化休闲型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地区商旅中心”。依托深厚的文化旅游商贸资源、多样化商业业态、良好的会展条件,以游促商,商旅结合,打造国内著名的商业文化街区,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会展和赛事活动,使扬州成为长三角地区风格独特的旅游、休闲、会展消费目的地,成为最适宜国内外人士创业、休闲、生活、贸易的魅力城市之一,确立“长三角北翼地区商旅中心”地位。

  ——着力建设长江三角洲北翼综合物流基地。依托我市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较为完备的公、铁、水交通网络体系优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各物流中心城市“无缝衔接”,加快建设扬州港、火车货运站和仪征石化三大物流集聚区,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连接苏南、辐射苏中苏北的综合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北翼物流转换中心。

  ——加快构建苏中、苏北信息流的吸纳和辐射中心。利用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优势,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建设,在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以电子政务三大工程为龙头,推进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新扬州,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信息化服务体系,形成苏中、苏北信息流的吸纳和辐射中心。

  ——积极建设全省职业教育服务高地。充分发挥扬州职教特有资源、品牌、市场、人才优势,通过吸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重点发展具有扬州自身优势的知识型服务业,确立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努力培育长三角北翼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中心。依托纺织服装、化工、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线电缆、船舶等工业产业优势,结合珠宝、漆器、玉器、玩具、刺绣、盆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生产设计优势,充分发挥扬州“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品牌优势,通过引进国内外产品设计创意企业和高端人才,努力将扬州打造成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中心。形成“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崛起苏中、辐射苏北”的服务业集聚区。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发挥扬州的现有优势,引导创造新的优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选择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服务业重点领域,集中突破。

  根据全市生产力分布和城镇发展规划,我市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将以港口、铁路和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运河、湖泊、长江为依托发展现代旅游业;以城市、中心镇区为依托发展现代商贸业。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全市的现代物流集聚、商贸集聚、金融集聚、职教集聚和文化创意集聚,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为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供载体。

  (一)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

  加快扬州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重点推进扬州港、扬州火车货运站、仪征石化三个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逐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物流框架体系。加大扬州港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大通关”服务中心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着力发展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专业市场型、枢纽转运型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集成商和运作商,大力整合扬州域内各类供应链资源,加速传统物流企业的提升改造,着力引导和推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职能剥离,以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替代企业内部化、一体化运作,提升现代物流发展层次和水平,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2、金融业

  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借助省政府争取国家批准建立江苏省级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有利时机,同步发展我市的分支机构,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发展。大力吸引跨国和民营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扬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扬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做大做强扬州地方金融企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加快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降低电子支付成本,不断完善信用卡、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金融服务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银行卡市场。发展适合扬州经济特色、跨行业跨地区的交叉式新型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保险业务,使之成为扬州金融发展新增长点。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快扬州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畅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投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全面提升扬州金融服务的辐射力,使扬州逐步成为辐射苏中、苏北地区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3、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培育会展业的知名品牌,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加大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会展场馆建设,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平。加快打造具有标志性作用的新城西区中央商务区,积极引导商务功能集聚发展,为国际国内资本进入构建高效的现代商务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现代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扩大国际合作,通过引进专家、机构、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提高扬州商务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各类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加快发展为农服务业。围绕农业的产中、产前、产后服务,着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业机械服务、流通和加工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县(市)为单位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逐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农户。建立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确保市民吃到放心农产品。在乡镇建立集试验、推广、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以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化程度。

  (二)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4、信息服务业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基础数据库、公用信息平台和新型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的力度,加快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互联、互通、互动”。初步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彰显扬州特色、并对国内中小城市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城市信息化新模式,成为扬州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扬州城市的品牌与亮点。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向一、二、三产业全渗透。用信息化高端技术带动电子商务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打造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珠宝、玩具、灯具、服装、日化等特色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化旅游、数字化交通、财税库银联网系统和市民卡系统等面向城市生活的信息化系统以及为企业设计、开发、交易服务等面向城市发展的信息系统。加快全社会诚信系统建设,提高全市服务业的效率和效益。加快信息技术关联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制造业、建筑装潢业、动漫广告业、数字出版业、博物馆业、会展业、网络教育内容业、商业信息内容业等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整合散落于传统产业的各类设计创意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化、业务集中化、技术成果产品化,使扬州人文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直观可视化、产品市场化、产业集群化。加快发展以增值服务为重点的通信运营业。鼓励、支持各大通信运营商将总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增值通信服务、新型内容服务、客服服务等业务落户扬州,使扬州通信企业能够提供更多面向国内全网服务的内容,使扬州真正成为通信设施及内容服务的枢纽。加快以扬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为载体的信息服务集聚区建设。着力构建“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客服呼叫服务中心、软件研发加工中心及通信内容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城市信息化经验、技术、成果转化和运营的重要基地。

  5、大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依法开放文化市场,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以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作价参股,或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和资产重组,允许其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经营权有期限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作资入股、文化活动冠名权和特许经营执照的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市场竞争。争取国际著名娱乐集团及主题公园等大型娱乐设施落户扬州,提高国际化程度。培育和开拓文化及创意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和配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业、广告、演艺、娱乐、网吧、体育健身、文化用品和教育培训等产业群,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板块,扶持若干在省内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进一步推进扬州“博物馆城”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动地方文艺、地方工艺品的创新研发与设计制作,积极发展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创意和演艺产业。加快规划建设新城西区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办“工业设计节”等各类创意节庆载体,重点发展以服装、化工、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线电缆、造船等为主的工业设计产业,以游戏软件和数字内容软件等为主的数字产业,以动画影视、影片发行业、影片映演业等为主的影视产业。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使我市逐步成为建筑、休闲服务、淮扬餐饮等各类中高级技工的输出基地。依托扬子津科教园等职教基地,以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职教集团,形成资源集约、品牌扩张、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培训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大职教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合作办学的力度,重点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职教学校来扬建立培训机构,推动扬州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产业发展。加快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化合作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吸引国际名校品牌入股或合作办学,扩大境外留学生培养规模,建立中外合作、企业联办、民办等多种所有制的办学体制。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合资合作,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美体等多层次医疗服务。积极争取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休闲体育,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探索体育设施场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经营的新途径。

  6、旅游业

  加快实施大旅游战略。以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整合扬州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蜀冈—瘦西湖生态园林旅游区、明清古城文化风貌观光区、邵伯湖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高邮邮文化旅游区、宝应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仪征丘陵风情特色度假区和古运河水乡文化景观轴、长江风情休闲生态轴等“六区两轴”旅游精品项目的建设,加快旅游文化标志性项目的开发与运作,打造“航母级”文化旅游项目和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餐饮、沐浴保健、美容美发、文化、宗教、工艺美术、客运、体育、演艺、园艺、水利、环保、绿化、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整合与合作。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和宗教旅游、美食旅游、沐浴保健旅游、教育和科技旅游、体育旅游、主题公园等新型品牌旅游项目,做大旅游产业群。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景区组合、客源互动、联合促销等方式做大扬州旅游业,成为长三角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的北大门。加快旅游饭店建设。加快发展四星级及以上的高档饭店,大力发展三星级以下及经济型饭店,鼓励发展连锁型、特色型饭店;统筹高中低各层次以及商务、旅游、度假等多类型饭店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合作,形成观光、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

 7、房地产业

优化房地产发展结构。继续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和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标准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抓好创业人才公寓、“打工族”临时安置周转房、农民多层公寓、拆迁安置房等专项用房建设,大力推行节能、节地、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大力开发银发房地产市场。利用城市间级差地租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环境优势,着力挖掘适应海内外投资者和老年人的保健、疗养、观光、休闲、养老等的房地产需求,发展特色老龄产业。适当发展公寓式酒店,推进老年公寓产业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积极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工业房地产。围绕城区功能布局,重点对火车客站、京华城、开发区及五个工业园区、曲江、瓜洲等周边地区进行商业网点、商务房地产等的规划建设,适度开发建设度假型、旅游型、生态型房地产业,扩大面向长三角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以房兴旅”、“以房兴商”的局面。加快工业房地产买卖和租赁、工业物业管理、工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工业房地产的发展。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放活住房交易,搞活住房二、三级市场,形成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的梯度消费模式。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提高房屋维修、治安维护、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

(三)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

 8、现代商贸业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以社区服务、农村服务为重点,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通过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推进企业开展网上订货、采购、交易,建立网上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配送中心为枢纽,以连锁超市和便民店为主体的大商贸、大流通格局。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打造世界级品牌。充分发挥“淮扬菜之乡”和“扬州三把刀”优势,大力发展品牌餐饮业和休闲沐浴业。完善和提升文昌商圈功能,同时加快市区商贸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完善商业特色街区、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和专业市场带布局。加快实施“千镇万村”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增强城镇商贸集聚功能,建立健全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推进大型超市以连锁经营方式向县城和农村重要集镇延伸,通过“定牌加工”、“公司+农户”、组建系统物流配送平台以及利用连锁网络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农村网点资源,带动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特别是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开拓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连锁配送经营,重点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连锁经营服务体。

9、居民服务业

积极探索新型社区服务体系。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发展社区服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社区服务中心运作的民营化、市场化,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的良性发展之路。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普遍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和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开通扬州社区服务热线,扩大市民求助中心覆盖水平,使之成为家庭需求信息中心、社区服务资源调度中心、社区信息中介管理中心。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需要,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城乡统筹要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

三、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抓紧规划制定和实施。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突出支持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作用明显和面向“三农”的新型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在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方面形成区域优势;引导资金对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型行业的投入。强化规划实施,推动市区“优二进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档次,推动县(市)“兴二促三”,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功能区块建设。根据城市建设要求,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加快实施旅游休闲功能区、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对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的许可利用作出科学的安排,在现代服务业的设施规模、设施定位、投资对象以及设施业务设计、经营对象(包括资质)等方面进行超前规划,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扬州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提高与合理分布,形成各种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2、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实现内外资的同等待遇,凡是鼓励外商资本进入的服务领域,其他类型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进入;在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同样适用。扩大开放领域。根据我国加入WTO服务贸易承诺开放的领域,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等体制性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外贸、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开放,加大非国有资本有序进入的力度,提高市场化程度。降低准入门槛。简化专项审批手续,放宽集团公司和连锁经营等条件限制。已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民办小型体育健身服务场所、民办报刊投递机构及私人图书馆等,均可以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或公司制形式办理注册登记。简化文化经纪人登记注册手续,允许其先领营业执照后办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对具有一般经纪资格的经纪人员,允许其先行从事文化类经纪活动。放宽经纪企业申办标准,有3名以上执业人员即可申办经纪企业。允许各类人才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独资或与他人共同开办企业特别是工作室、博物馆、美术馆的,可以个人名字作为企业字号办理登记注册。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实行零门槛、零收费、零距离“三零”服务政策,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经济板块的形成。

3、加快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扬州,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际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猎头公司落户扬州,促进建立一批中外合资、合作服务企业。积极推进区域开放,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品牌输出、企业购并、连锁配送等形式向外扩展,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经营销售,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开放组织体系,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企业。

4、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手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均实行登记备案制。实现管办分离,完善服务监管措施,把可以由社会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推进政府由“审批”向“服务”转变、“管理所属单位”向“服务全行业”转变、“多头管理”向“统筹服务”转变。进一步推进政府服务采购,努力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把政府服务性投入通过不同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形成统一的政府服务采购市场。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加快城市公交、供排水、燃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公益性国有资产配置。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国有企业内部需求市场化进程,实行主辅分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外包服务。

5、强化财税支持。梳理、整合现有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专项资金,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资金。采取每年安排1000万元,按照“突出重点、统分结合、动态确定、绩效挂钩”的原则,由市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支持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的引进、传统服务业的提升改造、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益性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块建设、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老字号企业的扶持和发展、国家与省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配套、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可以采取奖励、以奖代拨、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的分配,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每年作出调整。各县(市、区)都要建立稳定、配套的本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用足用活省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6、实施品牌战略。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以知名商标、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实行连锁和集团等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各大行业中规模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在联合、并购过程中的权证变更可参照市属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办理。进一步落实大企业分配自主权,凡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的大企业,当年实发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且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不高于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可在“工效挂钩”办法计提的工资总额内,按实际发放数予以税前扣除。开展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的认定,经认定的企业享受专门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不同级别的名牌企业,按照经营规模和贡献大小实行奖励。适时出台《扬州市知名商标奖励实施办法》。

7、强化项目带动。完善项目生成机制。研究制定扬州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本地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和大活动的项目库,每年进行筛选、公示并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的,实行专项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明确项目法人、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承办部门、责任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到资金落实、建设管理的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年终进行检查并向社会公示。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完善项目保障机制。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世界银行低息无息贷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支持。确保项目高标准实施。重大基础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重大功能性项目要彰显扬州独特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大赛事、节庆活动要着力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

8、构筑人才高地。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加快制定和切实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饭店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人才创业公寓,解决好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创造条件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家属择业就业等后顾之忧;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采取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扬兼职、挂职、合作;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对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扬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可获得政府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使用和待遇上同等对待。加大领军人才的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努力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权威、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设立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可优先向国家、省推荐申报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现代服务类专业建设,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争取现代服务类专业招生人数占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40%以上;加强职业教育现代服务类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全市建成68个紧缺型现代服务类人才培养基地,68个现代服务类省级示范专业和市级示范专业;加强现代服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现代服务类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的共享和订单培养的新机制,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其进入现代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多途径拓展就业渠道。

9、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大力宣传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对一、二产业的重要联动作用,以典型示范、重点带动、表彰先进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培育需求市场。以扩大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扩大信贷消费为重点,推动消费升级。加快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失业等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之规范化,增强群众未来消费信心和即期消费倾向。简化办证、抵押、担保、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鼓励信用卡消费,促进实物性福利转化为货币化收入。鼓励和引导居民改善消费结构,扩大住房、文化、教育等支出,拓宽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诚信主题活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设信用监管、道德自律、舆论监督、企业参与的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10、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扬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的职能,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听证制度,强化工作职责。领导小组要适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为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按照“一业一责”原则,负责制定本行业、领域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充实服务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市本级要大力支持县(市、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形成市区与市域联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强化考核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扬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和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文化、“三把刀”、职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将服务业“三重(重点产业与集聚区、企业、项目)”和各类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区、部门、单位,确保责任、措施、人员“三到位”。市和县(市、区)都要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网络,增强现代服务统计力量,加强对现代服务统计的监测工作,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县(市、区)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要改进考核办法,吸收新闻媒体和市民的广泛参与,提高考核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