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1. 回忆朱民英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2010年访美寻找老同学的大收获之一是找到了失去联系四十多年的同班同学朱民英。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民英是从台山实验小学考入一中的,在小学时就认识。虽然他小学和我不同班,但我记得他住在环城南路(靠近金紫里那边),我在一小读书时常到他家里借阅《少年文艺》看。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963年我读小学扮成小民兵持刀游行的历史照片中,民英也有“上镜”。在该照片中,我瘦骨嶙峋,被Laotao二哥逼真地点评为“膝头大过脾”,被木子哥乐观地点评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我左边第3位那个扛着红缨枪侧头说话的男同学就是民英。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考入台山一中读初中很多往事回忆也与民英有关。记得接到录取通知后不久,谭老师在开学前便叫我和民英等台城同学回四舍搞卫生,消灭床板中的臭虫,迎接四乡的新同学(我班同学主要来自水步、大江,台城同学不多)。后来谭老师还把这些事写进评语中(其中提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朱民英同学等主动扫课室、走廊……”),永远“定格”了我和民英的同学往事(谭老师也如此在评语中“定格”过我和添筹的同学往事)。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还有一个趣闻,在我一本保留至今的初中作文卷中,有一篇《记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是我写朱民英同学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的。不过写得并不好,林老师只评了72分。这可能是我中学作文得分最低的一篇。主要问题在于:我描写主人公的“光辉事迹”不是根据民英特点概括的,而是按报纸上英雄事迹“拔高”的。现在看来,选 “艰苦朴素”主题写民英并不太合适,他因家境好(他母亲文革前就当校长)而较难挖掘艰苦朴素“事迹”,我只好“合理想象”了。实际上,我班有不少贫下中农子弟很艰苦,周末从一中回家乡干农活,没钱坐车,只好步行往返,如选他们的素材写“艰苦朴素”,内容就会比较动人。可是因为不熟悉,我没有写这些同学。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还注意到,在这篇作文中,我用来修饰民英讲话的状语“慢条斯理”,被林老师划了红线。我班同学都知道,民英说话语速是“急性子”,林老师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我估计他划线是表示“货不对板”。如此遣词造句,说明当时我“文化水唔平”,批改时很可能令林老师“喷饭”了。尽管如此,民英是我班同学中唯一成为我初中作文中的主人翁这事,仍不失为佐证我与民英有良好同学关系的证据,不然我就不会选择他为“光辉形象”。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在《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回忆了几件与民英相关的往事,现在看起来也很有“历史沧桑感”。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其一,我在“卫生室的故事”中回忆:1964年秋台山一中新生报到之前,在班主任谭槐俊老师的安排下,我和朱民英等台城同学去我班男生宿舍四舍杀臭虫。那时“人瘦虫肥”,床板有臭虫是很平常的。臭虫生命力很强,即使没有人血吸,饿“瘪”了,仍能藏在床板缝里活好多年,一旦闻到人气就爬出来吸血,咬得皮肤上长起一个个小疙瘩,真令人讨厌。谭老师和我们一起把“勒架床”的床板搬出室外暴晒。我们先在地面用力“洞”(撞击)床板,一下子就可以震出很多臭虫。在地下乱跑的臭虫的下场当然是被处以“极刑”。接着对每块床板、每条缝、每个孔,每个可疑部位,都涂上杀虫药水。半年后,谭老师写的学期鉴定还表扬了我们的“杀虫业绩”。这些年倒是很少听说有臭虫了,不知是不是“除四害”的功劳(开始曾把麻雀列为四害,后来发现弄错了,用“臭虫”取代之)。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其二,文革初期,我和民英都成了“黑七类”而被排斥。那时,很多政治待遇都被剥夺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晚自修,“红五类”(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子女去参加全校会议听传达,我和朱民英因属“黑七类”(地、富、反、坏、右、资本家、走资派,朱民英母亲任小学校长成了“走资派”)子女,没资格参加会议,两人在空荡荡的北院无所事事。作为“靠边站”班长的我百感交集。民英虽然似乎若无其事,但我相信他心里也是很不好受的。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自一中毕业后我与民英就失去了联系。2009年一中百年校庆时我寻找64秋初4班老同学,听说民英下乡回来后出国了,据说是在餐馆做,但究竟是打工,还是当老板,我班同学没人知道,所以直到校庆编写同学通讯录中,民英地址仍是空白。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010年7月27日在纽约与文嫦、国威和启明的聚会中,我意外得到了民英的信息。国威在聚餐时很高兴地说,认了两位同村JJ。原来国威与文嫦一攀谈,发现他与文嫦、宝珍是同村(仅籍贯同村,此前他们连同在纽约也不清楚,更不知道是同村的),两人PK一下年龄,国威只好"甘拜下风"认文嫦为JJ了。令我意外的是,国威还带了几张朱民英的照片来。他告诉我,民英是他在台山农机厂的工友,现在南加州一个小镇开餐馆,他们一直有联系。他还专门去加州探望过民英,他还提供了民英的联络方式和近照。因路途遥远,我在计划行程中无法安排时间飞去与民英相会。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几经周折,我在游览拉斯维加斯时和民英的餐馆打通了电话。接电话的员工告诉我,朱民英是在这餐馆,但他当时不在。后来我把电话打到民英家终于通了电话。民英听到我的电话很高兴。他告诉我,他下乡后招工回台城,后随太太移民到美国,现和太太开一间餐馆,弟弟另开一家餐馆。我回费城后,民英也来电话聊天。我觉得他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去年回母校找学籍册,不知为何,我班学籍册只缺了民英和秉润的学籍表,无法找到民英的“古代”标准相,只好把“现代”照片上传,让我班同学在网上会见他。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2.怀旧老歌(之一)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在台山一中读书时唱过很多老歌,至今仍令人留恋。其原因不在于其歌词(很多不合现思潮),而在于与这些歌相联系的情景及其时代烙印。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读初中时,《我们年轻人》是热门歌曲之一。我记得音乐老师陈学宏指导我们高低音部联唱。歌词为: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那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山高海深,高举革命的大旗,巨浪滚滚永不停,永不停。迎着红太阳,意志更坚定,勇敢迈步向前进。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要为真理而斗争。爱憎最分明,敢于担重任,奋发图强干革命。坚持社会主义,捍卫世界和平,高举革命的大旗,巨浪滚滚永不停,永不停。我们心连心,我们团结紧,胜利迈步向前进。我们心连心,我们团结紧,胜利迈步向前进。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这是我读初中时很喜欢的一首歌。唱起它,就会想到我们的年轻时代。虽然歌词现在看起来有点“老土”,但我相信,这种理念影响了我们一代人。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现在网络上能下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和歌词)。不过,一首网络下载的歌词中的“革命”被改成“改革”,一听就不对劲:60年代的歌怎么可能有“改革”的说法?显然是自作聪明。此外,歌唱者的声音也可以辨认是否有“时代感”。这首歌唱得最好的是http://116.28.66.253/30171837.mp3合唱。至于网上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就比较差了,对歌词作了很多删改,听不到原汁原味了。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另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歌词是: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啊祖国,养育了我们的祖国,要用我们的双手把你建设得更富强。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记得我班在科学馆前排练过此歌的舞蹈,我有份参加演出,由班文娱委员李优甜任导演。现在看来,这首歌除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长)一无所知,故强调“到农村去”有历史局限性外,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基调是很积极的。一听到它,就想起我上山下乡的难忘岁月。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还有一首歌叫《战士爱读老三篇》也是很难忘的。一听到它就想起文革大串联时期第一次来到广州的情景。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1966年11月,我去广州串联。因家境清贫,母亲只给了我四元钱,外婆偷偷塞给我五元钱。我要徒步串联但没有鞋(从小学到初中我基本是没有鞋穿的),母亲向任体育老师的同事借了用汽车轮胎割成的“海陆空鞋”给我穿。因轮胎脱色,穿得脚面带黑痕。我是和3班伟生、一班超凡等在四舍过夜,天还没亮就起程,天刚蒙蒙亮已走到公益。过渡后在水口一小饭店吃饭。为了省钱,我只花4分钱买了两碗白饭捞(免费)酱油吃,伙计看了直瞪眼,不过也没说什么。当晚在沙坪中学过夜。次日走到九江过渡,在渡船上免费坐上一部开往广州的客车(那时有政策革命师生可免费坐车串连,但在公路上拦车车不停,唯有在过渡时上车,这时客车非停不可)。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到广州后在盘福路小学“革命师生接待站”报到。其他同学投亲靠友离开了,剩下第一次到广州的我,人生地不熟,只好听任接待站安排。我和一班学生被带上一辆卡车,直往郊区开去。过了很久才到了位于龙洞的广州林校。我被安排住在一个空课室中,地下铺上稻草垫作床,领来没有被套的棉被盖着睡觉。每天清晨,学校有线广播的首播曲是《战士爱读老三篇》。我总是被它叫醒的,于是它了我的morning call。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李江帆在广州串连时参观农讲所的纪念戳(1966.11.17)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住在该接待站住宿和吃三餐都免费。但去校外就没有免费饭吃了。我早餐吃三大汤碗白粥,撑得饱饱的,乘公交车先去沙河,再换乘11路车到文德路。这时,台山一中胸章或学生证就成了免费坐车的凭证。中午去中山医学院看大字报。印象很深的是,我正在抄一篇讲毛主席一家六口人为革命牺牲的大字报,突然有几个大学生过来给我们派送同样内容的油印传单,使我喜出望外。串连期间,我为省钱都不吃午饭,晚上回广州林校再吃晚饭。这样,硬是从饭钱抠出钱来,买了我第一个三极管3AG11(2.65元),安装了来复式单管机。WHd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现在卡拉OK可以找到这三首歌怀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