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帆
昨天《南方都市报》报道,建行广东分行宣布将对小额账户收管理费引起争议,被不少市民抨击为“劫贫济富”。
我认为,把这称为“劫贫济富”不够准确,但联想起去年以来我国多家银行一窝蜂对储蓄卡收费、一些银行设开户门槛公开拒绝为小客户服务,说这反映我国金融界正吹起“嫌贫爱富”风,却比较恰如其分。
有人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银行给顾客提供服务花费了成本,自然就要通过收费来弥补。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不错,处于市场经济方式中的服务部门向顾客提供了服务,就要按服务价格来收费,以补偿提供服务过程发生的成本。但不少金融服务产品的价格是隐性价格,其特点是:服务价格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往往隐藏在非价格形式中,得不到明显的表现。一个储户在银行存了钱,从表面上看,他并没有像乘客坐飞机那样,直接以货币购买机票支付他消费的服务价格。但实际上,储蓄服务和银行卡服务是从银行的存贷利息差中得到支付的。只要存款达到一定的起点,银行从储户存款的存贷利息差中,就不仅能补充储蓄服务和储蓄卡的成本,而且能获得利润。所以,银行服务这一“午餐”实际上不是免费的,而是由储户支付的。当然,如果储款额没有达到一定的起点,其存贷利息差就不足以弥补银行服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小额储户收取管理费也无可厚非。正因为如此,国际上不少银行通常都规定如没有达到开户门槛要收取月费。有些银行为了吸引低端用户,存款起点规模会定得比较低。这样,不同的银行面对的是不同的市场细分。这就是所谓的聚焦战略,即在一个细分的市场上,更好地通过低成本领先战略或个性化战略取得竞争优势。
平心而论,银行是营利性商业组织。在商言商,银行“嫌贫爱富”虽与社会道德观不吻合,但从商业原则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中国需要考虑的现实情况是,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要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而民间有大量闲散资金,银行通过储蓄服务,可以起到集腋成裘的功效,加大内资供给,以缓解引进外资的压力。对小额储户收取管理费,势必降低储户的储蓄倾向,把闲散现金闲置在家里,如此就不利宏观经济发展。此外,承认储户的贫富差别采取不同的“聚焦战略”也是应该的。但作为国有银行,暴露出对于“贫户”的如此厌恶、排斥态度,是很不明智的。应该看到,银行服务通常有规模经济效应,在银行投入大量沉淀成本添置金融设施投资后,新增储户无须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成本比较小,而储户数量大有利于提高金融设施的利用率,减少服务机构的闲置率,就此而论,是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
有人祭起“国际惯例”法宝,把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对储蓄卡收费等做法说成国际上通行做法。我国多家银行决定对所有银行卡收费的一个重要论据是“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国内无论对小额账户收管理费和银行卡收费持同意还是反对意见的人,几乎都默认这是一个“国际惯例”。反对者最多只是提出收费也要考虑中国国情,不要硬搬“国际惯例”。其实,据我所知,根本就不存在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所有银行卡都收费的“国际惯例”———我十多年来多次出国作访问研究,所到之处,还没有见过哪个银行对储户储蓄卡收费的。至于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也不是所有银行都实行的。
先看英国。我开户的LloydsBank是一个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大银行,就没有对小额账户收管理费的规定。我曾在雷丁大学的LloydsBank开了一个账户,后来转到剑桥大学,就把所有钱都取出了,但未关闭账户。后来有了几分钱利息。我回国后,银行每月花6角钱邮费给我航空邮寄存款月结表,告诉我:账上有3分钱利息,一直寄了3年。
再看美国。开户银行BayBank虽有一定的开户门槛,但其借记卡也是免费的。信用卡则收年费。
最后看新加坡。星展银行开户有一定门槛,开户时发的可用于柜员机存取款、商店消费和网络银行付账和饭馆消费的银行卡是免费的。借记卡和贷记卡收年费,但常有减免优惠。
可见,储蓄卡收费并不是“国际惯例”。外国银行推广免费银行卡是在劳动力价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提高,而银行已实现网络化、自动化的背景下实行的。其战略思路是,通过免费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促使两个替代:一是用顾客的自我服务(如存款时的点钱)代替银行出纳的劳动,二是用服务设施(柜员机)代替日趋昂贵的银行出纳的劳动。银行投入巨额固定成本建设银行信息化网络系统形成沉淀成本,广泛使用银行卡可以起到降低沉淀成本和行运营成本又缓解顾客排队压力的双重功效。
相比之下,我国银行对仅具有基本功能的银行储蓄卡也实行收费,导致顾客纷纷退卡,这必然遏制顾客对自动柜员机的需求,增大对银行营业厅人力服务的需求,导致银行自动服务设施的相对闲置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对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人们可以发现,这两年广州市的银行柜台前储户排队越来越长,这固然与银行减少人手、分流员工为VIP服务不无关系,但与银行实施的实际上以收取年费限制储蓄卡使用的政策难脱干系。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晓航/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