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学会简介 领导机构 学会活动 服务内容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会 > 学会活动

创新求实铸辉煌———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学创立者李江帆教授侧记


时间:2004-07-14 04:56:49来源: 作者: 点击:

创新求实铸辉煌———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学创立者李江帆教授侧记

一、成功缘自创新求实

  在我国经济学界提起第三产业经济学,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李江帆这个名字。正如《经济日报》1998年一篇题为 "李江帆与第三产业经济学" 的专题报道称誉的那样,李江帆已和第三产业经济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作为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任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的李江帆教授,在20多年第三产业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构筑起第三产业经济学新体系,科学解释了当代服务经济的一系列新问题,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填补了我国服务经济学的空白。他首次系统地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规律,如第三产业形成规律,第三产业价格变动规律,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第三产业分配规律等,他提出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系列范畴,如服务产品、服务消费品、非实物产品、非实物使用价值、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国民经济软化系数等,已在我国被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使用和转换使用。

  李江帆教授的第三产业研究成果,获得决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他在我国较早地总结了世界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的发展规律,否定了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比重增大视为寄生性表现的论点;他对第三产业价格的分类、变化趋势及其改革方向的分析,促进了我国合理的第三产业价格体系的建立;他在全国首次建立的第三产业模型,正确分析了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从宏观上促进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他曾两次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赴中南海商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第三产业的产业化方向、价格体系等方面的决策,就吸取了李江帆教授的一些研究成果。他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的代表作《第三产业经济学》,已成为不少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参考文献 。

  一个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无疑是令同行羡慕和称赞的。称羡之余,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获得成功?有人也许会说,他只不过是凑巧发现了学术研究的空白点而已。但了解、熟悉李江帆教授的人却会说,他的成功来自于他创新、开拓、自强、执着、勤奋、求实、认真和真诚的品格及由此产生的力量。

二、艰苦磨炼坚强意志

  从小学时起,李江帆就很喜欢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激励下,李江帆度过了虽然艰苦但非常充实的青少年时代,也铸造了他自强求实、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品格。

  1951年2月,李江帆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台城镇。母亲是小学教师。 父亲先做过"巡城马"(一种类似采购员的职业),后当小学教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学习就很刻苦。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学校环境,使他在语文、算术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早期智力得到了积极开发。少年时代的他着迷于长篇小说和自然科普读物,喜欢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晴雨计、气压计、电磁铁、 蜂鸣器……小小的成功都令他激动不已。然而,当时家境清贫,生活拮据, 他很少有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实验零件。 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身无分文,流连在台城新华书店一套价值不过一元多的《小实验丛书》前,做着神往的"买书梦":要是自己不吃几餐饭能换上这套书就好了。

  李江帆很小就懂得不仅要用功读书,而且要为家里分担困难。放学回家,在别的孩子去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常常要和妹妹到公路上钩枯树枝,捡树叶当柴火。从小学到中学,李江帆多年担任班长和少先队大队委,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学习成绩始终名列榜首。 

  1966年夏,李江帆刚读完初二,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的影响和不赞成对班主任上纲上线的批判,时任班长的李江帆受到"红五类"的排斥和打击,遭到有生以来的最大挫折。后来学校陷入派斗,无课可上。但好学的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通过自学无线电知识,他掌握了由矿石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到常见家用电器的安装维修技术。

  两年后高中恢复招生,但"家庭出身问题"打碎了李江帆的求学梦:他和妹妹均未被推荐升学。1968年11月,李江帆加入了台山县城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当他来到都斛公社圆美大队华安生产队时,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住在阴暗湿潮的小屋里,与离床仅三、四米的耕牛为伍;第一次学犁田时不会扛犁,冰凉的犁尖差点把腰腹刺伤;到一望无际的围田犁田,咸淡相混的黄浊饮用水和毒蚊,害得他眼睛发炎,肿得像核桃般大。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劳动、微薄的收入,使李江帆深深体验到当知青的艰难。但他从小形成的自立能力、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在那艰苦日子里拯救了他。李江帆没有像一些知青那样挑肥拣瘦,在农活大忙时借故返城,而是知难而上。他虚心向当地农民学习,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农活技巧。工余时间,他用无线电知识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热心地为社员们装修电灯,收、扩音机,广播喇叭等电器。辛勤劳动的汗水、助人为乐的品德,还有随和的性格,使李江帆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赞许,加上一个偶然机会,使他有幸作为全公社数百名下乡知青中的三个特例之一,在保留知青身份的条件下,于1969年秋被推荐到本公社都斛中学读高中。

  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李江帆格外珍惜。两年高中期间都担任班长的他,各科成绩一直在全校遥遥领先。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每逢周末、节假日、农忙假和寒暑假,他都回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连星期天傍晚,也干完了晚工才摸黑走路赶回6公里外的学校。全年统计,"脱产"读高中的李江帆挣的工分,居然比全生产队所有"不脱产"的知青都多。  

  1973年,李江帆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下乡五年来在五次工种变动中显露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适应能力,不辞劳苦、乐于助人的品格, 在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工作中表现的热情,加之在水库工地上劳动时,手臂意外脱臼和撕脱性骨折后仍带伤坚守岗位所体现的责任心,使李江帆赢得了社员们的广泛好评。那年春天,他被评为公社优秀上山下乡知青标兵。夏天,公社公布了推荐大学工农兵学员的候选人名单,李江帆榜上有名。中小学阶段打下的扎实文化基础,加上紧张有效的复习,使李江帆一举夺得当年台山县推荐工农兵学员文化考试第一名。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品格终于让他这个本来与当时大学无缘的“黑七类子女”圆了大学梦。

三、创新开拓摘取明珠

  在谈到李江帆教授的学术成就时,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因为他开始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时间早,碰巧发现了"空白领地"而已。殊不知,这个"空白领地"在当年可是一个禁区。不要说深入这个领地去研究,就是谈论它也是不合时宜之举。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理论持否定、批判态度,认为它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1981年第三产业概念在中国传媒上"亮相"才几个月,就遭到严厉批评,被说成是"渗透着资产阶级本质"的概念而被打入冷宫。同年他北上访学时,北方一著名经济学家就劝他要回避科教文卫生产性这一风险大的问题,但执着的李江帆认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默默地谢绝了他的好意。

  在李江帆撰写硕士论文和即将答辩期间, 中央权威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批评第三产业概念的论文,形成了非常严峻的氛围,他几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当时他迫切地期望着有论文在杂志上露露脸支持第三产业理论,哪怕只有一篇也好,这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只是学术之争,能冲淡一下紧张气氛……1983年李江帆的硕士论文的主要部分在一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因一位副主编不赞成教育生产服务消费品的新观点差点"卡壳"。1984年后,第三产业虽然因中央领导的支持而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册", 但在中国经济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否定第三产业理论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不少人关切地劝他:不宜以有争论的"第三产业"为题搞研究。面对一片反对声,李江帆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在与一个传统的旧经济学体系作战。传统政治经济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第三产业研究的长期空白,使得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难度很大:他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文献,除了和统治中国经济学术界的流行论点交锋外,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理论观点影响的学者,他还得先战胜自己,和头脑里先入为主并一度占据稳固阵地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搏斗。

  面对巨大压力与重重困难,李江帆没有放弃努力,他从小形成的顽强拼搏的意志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支持着他在科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他从1986年2 月起动笔,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夜以继日地写作。他的奋斗目标是以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新颖的学术观点构筑起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门新学科。经过寒暑三载的攻关,42万字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终于在1988年6月2日凌晨脱稿,一门面目一新的学科也由此在中国诞生了。第三产业经济学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以非实物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石构筑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服务生产理论,开拓其研究起点;服务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理论,则构成了此学科体系的关键环节。该书出版后连获数项大奖。1991年6 月获得被誉为"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同年10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光明杯"一等奖;1993 年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 年获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

  巨大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李江帆源自伟人马克思关于"只有那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奋斗信念。

四、勤奋孕育春花秋实
  客观地说,在李江帆的人生道路上确实出现过几次难得的机遇,为他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下乡插队时幸运地获得以知青身份继续读高中的机会,打下了日后考大学的基础。刚好在全国重视改善知青待遇的氛围和选拔工农兵学员恢复统考的时机中被推荐考大学,因而有资格在考试中显示自己的实力。考场上的成功与展览中的荣誉恰好同步出现,使他得以顺利通过选拔工农兵学员的难关。大学毕业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分配到地区师专任教,为以后报考研究生形成了较好的进修环境。当发展第三产业尚未成为中国的战略决策时,已著书立说,在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学研究中捷足先登。有幸获国家资助往世界一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访问期间,赶上两趟"末班车",有机会参加了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年会和日内瓦第6 届国际服务经济研讨会……但是,李江帆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经历给人们更多的启示是,一个人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大的进展,除了要及时抓住机遇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主观努力的发挥又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密切相关,正是李江帆勤奋、认真、执着、真诚的品格铸造了他的学术成就。

  勤奋品格使他获得人生的超常收益。李江帆学习和工作的勤奋在他的同学、农友和同事中是出了名的。从少年时代起,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容国团"人生能有几次搏"的名言就常常激励着李江帆发愤图强,用功读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把"奋斗"二字作为人生座名铭,不敢懈怠,没有放松过目标追求。熟悉他的人都了解,他帮助朋友是很大方的,但对时间是非常吝惜的。他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下乡插队期间,夜幕降临,农友们在闲聊中消磨时光,同样疲惫不堪的他却关起门来读书。在佛山地区师范任教时,大电网经常停电,学校用柴油机发电,每晚10时就停机,他就自制了蓄电池日光灯,学习至深夜。80年代以来,他虽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却很少有过轻松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更多的时间是沉醉于书山学海的探索中。研究生时期,他写论文常干到"东方红",有次连写20多小时,万言论文一气呵成。他在房门上贴上一张"工作时间谢绝闲谈"的醒目字条,不知为他节省了多少时间。访英期间,吃几口干粮,喝几杯自来水就在计算机中心干个通宵更是家常便饭了。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 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李江帆对此很有同感。自小养成的勤奋品格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勤奋品格使李江帆不仅成为学海书迷,而且成为不少同事难以企及的"工作狂"。1986-2001年他任华南师大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一次,经济所新购的一台电脑没人会安装软件,他在办公室由下午一直搞到晚上,连饭也顾不上回家吃。夫人送饭来,他匆匆吃后又埋头苦干,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大功告成准备回家时,才发现办公楼大门给锁了。他没大门钥匙,只好在办公室里和衣躺到天亮。


  1992年,已晋升教授的李江帆和梁秩森副教授北上联系经济所开发工作。在郑州联系工作时他发了高烧。为了赶时间, 也为了给所里减少滞留郑州的旅差费开支,他还是带病坐硬座火车赶往北京。翌日凌晨3点,两人到达北京南站时,公共汽车已停开了。无处安身的两位教授,为了给所里节省经费,不但没有去酒店休息,就连车站广场周围按钟点收费的临时休息厅也舍不得去,硬是躺在车站广场冰凉的石板凳上,用手护着行李露天睡到天亮。就在第二天,国务院秘书长获悉李江帆教授来到北京,马上邀请他进中南海商讨第三产业发展大计。


  回到广州后,为给经济所筹措经费,他带领一批同事策划了全国改革开放研讨班。为了积累经验,也为了节省经费开支,他带头参加会务组全过程工作。他不仅是总策划,同时身兼会务组总指挥和勤杂人员,从打前站联系食宿和参观点,到担任导游和行李保管员,事无巨细,样样都干。直到会议最后一天他登上讲台作发展第三产业的学术报告时,与会省、市、县领导才惊讶地发现他不是“勤杂人员”,而是刚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进中南海商讨国家大计归来的著名教授。学员们感动地说,李老师为研讨班付出的精力实在太多了……


五、认真导向革故鼎新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泽东这句名言对李江帆的影响很深。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以认真出名。如果说勤奋的品格使李江帆在学习和工作中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认真的品格就使他在学术上敏锐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革故鼎新,达到新境界。

  理论研究说到底是一种创新。在经济学领域的创新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过硬的文字功夫。前者使人能站在相当的理论高度来研究和探讨经济学的理论问题,而后两者则使人既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框,又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认真打好理论、逻辑和文字基础。李江帆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遇到不解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虽然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理科,但他不偏课,各门功课一直全面发展。这样,后来命运把他抛到文科领域,他很快就能适应。他至今还非常感激他父母亲和中小学老师对他语文基本功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以及教师进修班和研究生老师对经典著作家的哲学和经济学名著的认真辅导。它奠定了他受益终生的基本功和理论基础。为了打好理论基础,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逐字逐句地细读《资本论》,书上眉批密密麻麻,写了读书笔记7大本,还有卡片一大箱。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才使他在第三产业研究中对经典著作家的有关论点有全面的理解。在写作《第三产业经济学》时,为了撰写篇幅仅数千字的"第三产业形成的时间"一小节书稿,他花了三个月时间细读数10本历史书,还多次拜访历史系专家、教授,请他们查核史料,审阅文稿,就是希望用认真换来尽量不出错。为了分析使用价值的涵义,他按条目索引逐页查阅几大本马克思经济学原著,做了数百张卡片,并细致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了马克思著作中的使用价值范畴的多义性,由此引起他对扩充使用价值外延的创新性思考。他认为,做学问只有认真、严谨、实在、学风正,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处引文、一组统计数字,大到一个论点、一个定量模型以至一本专著,都应该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才能取得精益求精的进展。

  科研中的认真使李江帆革故鼎新,取得学术突破,教学中的认真使他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第三产业经济学教学中,为了向年轻学生评析我国改革开放前限制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偏差,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文革期间把一些服务活动当作资本主义现象来批判的影像资料。李江帆教授从CD找到卡拉OK唱片,都没有发现合适的材料。最后专门跑到广州购书中心,终于买到电影《青松岭》VCD。他从2小时电影中剪辑出两分钟批判"弃农经商"的场景和主题歌,插入课件,使教学非常生动形象。而他为了这两分钟的素材,就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据不完全统计,研制80学时的第三产业多媒体课件投入了约180个工作日。

  这些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照片,配上恰当背景音乐和精彩电影录像剪辑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解释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好,受到从博士生到本科生的普遍欢迎。中山大学2002级理科博士生听了李江帆教授的"马克思服务理论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媒体讲座后,很有感触,一位博士生在研究生院"院长热线" 中谈到政治理论课问题时写道:“有的老师根本就是敷衍了事,没有做好准备就来上课了,我们讨厌那样的老师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我们也不想去听某老师讲某专业的概要。我们很欣赏李江帆老师,准备充分,讲述深刻。”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欣赏的李老师为准备这3小时的多媒体讲座课件,竟耗费了半年时间,九易其稿。2000级企管硕士生听了李江帆教授的《服务管理》课程后对多媒体教学非常赞赏,科代表给李江帆教授发电邮说:"班上的同学都很仰慕您,希望能与您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珠海校区本科生听了李江帆教授的多媒体讲座后发来电邮说:“在珠海您的精彩的讲演和横溢的才华让我惊叹与无比钦佩。您两次讲座,短短的4个小时已让我受益匪浅。真希望以后能够天天接受您的教诲。”日本立石昌广博士2000年慕名来华当李江帆教授访问学者期间,观摩了李江帆教授的第三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演示,称赞它远远超过日本的大学经济学科多媒体教学水平。2002年底,李江帆教授调入中山大学仅一年多,就作为全校仅有的4名教师之一,以优秀的教学、科研业绩获得中山大学宝钢优秀教师奖。


六、真诚引来良朋满座
  李江帆的真诚品格,在学术上助他追求真理,创新前进,铸造学术成就,在生活和工作中,使他成为尊敬师长、善待同事、扶掖后进、善解人意的性情中人。

  人们对李江帆踏入学术殿堂后在第三产业研究中的成就耳熟能详,但是学术界鲜有人知:李江帆在青少年时代还是学雷锋积极分子、台山县先进知青标兵,以助人为乐的优秀事迹屡获表彰而享誉母校和家乡。他从一个普通知青成长为经济学教授和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的升迁和地位的提高,并没有使他淡化这一品格。这种真诚品格表现为爱憎分明:对朋友坦诚相见,满腔热情,绝无虚情假意;对歪风邪气疾恶如仇,对势利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对扶掖他成长的师长一直非常敬重和关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饮水思源。每当我回想我由知青到教授的成长经历,我对在清贫和压抑的环境中含辛茹苦地培育我长大成人的父母亲和外祖母,对谆谆教诲和热忱扶掖我的师长们,对一直关怀我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每当人们赞许作为"老广" 的他普通话说得不错时,他总是念念不忘小学一年级时只教过他一个学期的普通话启蒙老师。他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位老师40多年前调走时留下的广州地址,多次按址登门拜访但不知所踪,后经多方寻访终于找到并热情款待了这位多年未遇的老师。每当他的论文语法修辞基本功得到好评时,他总是想到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功劳。家乡一位在初中一年级教过他半年的语文老师患慢性病,医药费难以报销,他知道后马上解囊相助。这位老师在复信中感叹:“人间自有真情在!”每年春节回家乡,他总是在大年初一领夫人孩子恭恭敬敬地去给高中班主任拜年。在他的第三产业研究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多次在电视、电台的采访和论著中,深情地回忆并感谢他的导师黄家驹教授在80年代初全国上下讨伐第三产业概念的逆境中,坚定地支持他的第三产业研究。他至今不忘卓炯、黄标熊等前辈生前对他的第三产业研究的支持和帮助,撰写了情意深切的长篇回忆录纪念他们,并以此教育学生。他30多年前下乡插队当知青并在那被推荐上大学的生产队要重修小学时,他主动捐献了两个月的工资,饮水思源的真情令乡亲们非常感动。台山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多次感慨地谈到他陪同李江帆教授回插队农村探望农民时,“三同户”和老队长与李江帆相见合影时流露的真挚感情,令人为之动容。

  在学术圈,李江帆教授的真诚品格使他成为大家信赖的、能分忧解难的朋友。他为人正直,不尚空谈,从不用花言巧语来博取他人好感,但同事有困难,他立马相助,一点也不含糊。早在60-70年代,他就是同学和同事们的义务理发员和电器维修工。80-90年代在英美访问期间,他也以此大受留学生的欢迎。1992年,有两个中青年教师调入他领导的经济研究所。他知道他们经济拮据,就主动把自家两台风扇和一些家庭用品送给他们用。他在外出差,还惦念着他们没有洗衣机用,从家乡运了两部旧洗衣机回校,忙了一通宵修好了送给他们用。一位从北方调来经济所的单身教师生活清贫,又不懂得料理生活,常常做好一锅米饭吃上两三天。李江帆教授知道了很担心他会搞坏身体,特地在家里炖了人参鸡汤,三次登门才找到了他,送给他滋补身体。对在工作中对他有误会的同事,李江帆教授仍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关心他们。1994年秋, 一位对他发生误会并讲他坏话的同事经济困窘,李江帆教授了解其困境后,非常大度地将一个高收益的横向课题介绍给他做。这位同事既意外又感动,主动上门检讨了自己的失误。1995年春节, 一位办公室人员因家庭矛盾有家不能归。李江帆教授回家乡过年还惦念着此事,提前从乡下赶回广州,第一件事就去探望这位同事,帮其调解家庭矛盾。1995年底,一位刚获教授资格的老教师听说自己不被校方聘为教授就要“一刀切”退休,感到心寒。李江帆教授对此很同情,多次找学校有关领导提意见, 从维护全校年届退休老教师的利益以暖人心的高度出发,提出“聘任教授半年才退休”的建议, 使此事得到妥善解决。老教授对此非常感激。

  李江帆教授对学生的热心肠使他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他有感于自己当年成长的艰辛,非常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甚至恋爱中遇到的困难。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亲自出马到省高教厅"告御状",使一毕业研究生免被退回东北老家而在深圳一高收入行业就业。他热情帮助其他老师指导的多位研究生在广州、东莞找到好工作,至今还被经济研究所的毕业生传为佳话。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他花费大量时间,逐字逐句点评学生论文。他以往届学生的成就与个别学生的弄虚作假、缺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事例作对比,以国外的见闻作案例,通过朴实无华,不讲套话、空话和大话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回忆道:"从学术道德文章,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导师对我的要求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他批改我的文章时,常常要我坐在他身旁,边改边说文章的毛病出在哪里。我的处女作是在他批改了六次之后才在《南方经济》上发表的,至今我还保留了导师批改的原稿。这次对我的博士论文初稿的修改,虽然他非常忙,但批改得相当认真,仔细程度使我为之叹服。”一个本科生看了李江帆老师的习作批改稿后复信说:“阅读您的批改稿,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做学问’,何谓‘一丝不苟’。没想到连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这样的细节,您也一一指正。”一个研究生发来的教师节贺信代表了同学们的心声:"我作为您曾经教诲过的学生,深深感谢您传授给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为人之道。“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帮助,使李江帆教授指导的学生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一批人已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术和管理人才。他先后指导8位硕士生参加国家“八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研究、4位博士生和6位硕士生参加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4位博士生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他指导的21位毕业生中,1人被公选为副厅级,5人任正副教授或处长, 6人攻博,3人次获广州市社科招标一、二等奖,1人获南粤优秀研究生奖。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李江帆教授并没有沉醉和止步,他始终以“人生能有几次搏”的格言激励自己。1996-2001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 社科规划项目和教育部规划项目关于第三产业的重点课题,多达一百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第三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战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中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研究》相继完成,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李江帆教授主持的3个国家级、2个省级第三产业研究课题,在激烈竞争中申报成功。2003年,他对广东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成果,得到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好评。在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科研殿堂里,李江帆教授正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坐标,书写着自己人生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2003.5.11. 9C稿)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