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在职培训 招生信息 学习园地 研究生之家 桃李园 下载空间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之家

搞科研的一点心得体会


时间:2006-04-21 19:24:11来源: 作者: 点击:

    编者按:去年CCSSR03级博士生顾乃华和其导师CCSSR主任李江帆教授合作了一篇论文《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发表在今年第1期的《经济研究》上。为进一步激发CCSSR同学的科研热情,2006年4月19日晚,李老师在管院M504课室主持召开了对顾乃华同学的嘉奖会,对他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其中精神奖品为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Making Services Work for Poor People》一本,李老师在扉页上题词“乃华同学:再接再厉,勇攀新高峰”。在嘉奖会上,顾乃华同学以《搞科研的一点心得体会》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下面即是该报告的文字记录稿。

                                        搞科研的一点心得体会
                        以《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写作过程为例

尊敬的李老师、CCSSR的各位同门,大家晚上好!
    首先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的丰厚奖励以及他多年来对我的辛勤栽培!能成为CCSSR大家庭的一员,与各位分享科研的乐趣,我觉得无比荣幸与幸福。如果说的不对,特别是当某些地方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时,还请大家原谅。另外,由于准备得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推敲某些说法,在表述上可能不太精确,也请大家谅解或者指正。下面我分四部分谈谈我搞科研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规范文章的结构
    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师弟师妹们来说,我觉得要想在今后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首先要了解规范的学术论文的基本框架。一篇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通常包括提出问题、文献综述、本文模型、结论四部分。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基本上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什么是好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悬念。有意思、有悬念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阅读、梳理、反思经典文献形成的。在读文献的时候,要注意引申、联想、比较。就我们那篇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文章而言,我最初看了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评估银行效率的文章,觉得蛮有意思,依稀觉得这有挖掘的潜力,可以用于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研究。然后,我对照参考文献,按图索骥、顺藤摸瓜收集了好多篇介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文献。在消化完这些文献后,我着手收集数据。再后来,在李老师指导下,构思和完善文章框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形成了这篇文章。
    要使问题有悬念,我觉得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表述的问题。在写论文时,要把你在文章中的研究内容一点一点释放给读者看。在读硕士时,李老师经常跟我讲,在写论文时,不要把读者的知识背景想象成跟你完全一样,在叙述中思维不能跳跃得太厉害。写文章就像讲故事,要循序渐进,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学术论文毕竟是写给圈内人看的,不是普及知识,因而也不能罗嗦。就《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这篇文章来说,通过简单的比较,我们发现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呢?根据生产函数,首先可以从资本积累方面寻找原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投资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资本积累的副产品之一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东部地区集中的资本存量相对比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使得单位劳动力配备的资本数量(可简称为资本密集度,Capital Intensity)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会提高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但问题是资本投入差异是造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原因吗?我们接下来的分析表明,上述分析提示,资本密集度的区域差异不是造成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要深入理解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失衡现象,必须从资本之外的原因入手。于是我们把问题引入到技术效率差异上。像这样一步一步往下追问,慢慢打破“沙锅”,可能比较容易勾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如何做到使问题有意思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向前走多一步,要学会把其他学科领域的某些表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引入你正在从事的研究领域。这样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我个人非常喜欢读周雪光教授的文章,他文章的一个特点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视角解释现象,非常有意思。
在写文献综述时,切忌把综述写成无针对性的大杂烩。文献综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指出这些文献的不足、侧重点,来烘托你文章的创新。
    在建立本文模型(更确切说是文章主体内容)时,要注重阐明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就是说要找出导致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点偏颇,我觉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的问题。即使你要回答“应该怎样”,也应该在清楚回答“为什么”之后。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对应的对策应该是你文章在阐述因果机制之后非常自然的一个结论。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想说明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为什么会存在区域差异,最后的结论是由于市场化程度区域不平衡。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用以总结文章。
二、如何搭建文章的主体内容
    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重要,规范、深入地表述模型当然更重要。通常,模型的表述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纯文字论述,例如很多新制度经济学的模型就是这样。二是数理模型,这在产业组织理论中非常普遍。三是统计实证,这在目前我国相对流行,同时也比较容易掌握,很多论述第三产业增长、服务企业微观管理等的文章常用此方法。四是搞组合。第一种组合方式是文字的理论模型+统计实证,很多研究宏观经济特别是企业管理的文章,都采用这种方法。我们这篇文章也用的是这种方法。第二种组合方式是数理模型+文字实证(案例),很多研究体制改革的文章采用这样思路。第三种组合方式是数理模型+统计实证,这种方法对刚入门的同学来说,相对较难。
三、如何创新模型
    将已有的模型的置于新的背景下进行重新诠释,比如在我国体制转型这个特殊的体制背景下,研究服务业增长、企业竞争等问题,可赋予增长模型、产业组织模型一些新元素。我们这篇文章即是将服务业发展置于体制转型背景中考虑,强调市场化同技术效率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新设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引入中介或者调节变量,或者把原先的某个变量理解为中介或者调节变量,达到创造新模型的目的。这种研究思路在管理学非常常见。
    当然,要想做到上述创新,需要掌握相应的数理方法和统计方法。
四、研究方法与训练
    为了培养数理基础,建议师弟师妹们不妨看蒋中一教授编写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动态最优化基础》这两本教材,蒋教授写的书非常通俗易懂。看了这两本书后,一般杂志上的宏观方面的模型,大家可以比较容易地看懂。此外,还有必要了解matlab、mathematic等软件。
    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所用的经验研究方法还是有差异的。经济学文献涉及的概念通常假定可以直接观察且不存在测量误差。处理经济学数据的常用软件有eviews等,要做到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伍德里奇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作为中级计量经济学教材,我觉得写得挺好,不妨一读。
    管理学文献涉及的概念往往具有不可直接观察、且存在测量误差的特征,管理学方法论基础之一就是概念的操作化。处理管理学数据的常用软件有spss、lisrel等,相关教材有《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其与应用》等。

    就谈到这里吧。谢谢大家,希望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