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讲座报告 参观访问 学术研讨 其他活动 学术活动回顾 服务业漫谈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讲座报告

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广州现代产业体系


时间:2009-09-13 21:00:23来源: 作者: 点击:

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广州现代产业体系

 

                                                                                                            李江帆

 

                             

   【编者按】李江帆教授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英国雷丁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第三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研究,在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揭示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于1991年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2年应国务院秘书长邀请,赴中南海商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大计,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采用。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本文是李江帆教授2009828应邀在广州市委中心组学习报告会所作的专题报告提纲。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一)趋势与成因

 

世界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规律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终将成为第一大产业,世界将迈向服务经济为主的阶段。

笔者曾选取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石油国和市场经济工业国4种类型92个国家1982年92组统计资料为样本数据 ,拟合三次产业产值(指增加值,下同)结构模型;选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6个成员国1870-1976年76组统计资料为样本数据 ,拟合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模型。通过利用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程序、多项式回归分析程序,在电子计算机上对9种类型的待选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并经比较、检验,可以确认,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构成幂函数、三次曲线函数和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在直角坐标系描出三次产业产值方程的运动轨迹,可得三次产业产值曲线(见图1-1)。

 


       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构成对数函数、二次曲线函数和幂函数型相关关系。在直角坐标系描出三次产业就业方程的运动轨迹,可得三次产业就业曲线(见图2)



资料来源: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61870-1976年三次产业就业方程绘出。
 

观察图1-11-2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迄今为止最低点约为3%;第二产业比重增大到4045%即呈饱和状态,随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趋增大,其就业比重增幅显著高于产值比重,至今尚无回落趋势。此外,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程度较高,产值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程度较低。这说明,影响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除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外,还可能有其他作用较显著的自变量,如本币与美元的汇率、各国价格水平、消费构成、人口、地理和社会传统等因素。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世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可得如下简要结论:三次产业比重与人均GDP(GNP)相关。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迄今为止的最低点约为3%;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大到40%45%左右即呈饱和状态,随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趋增大,其就业比重增幅显著高于产值比重,至今尚无回落趋势。

当代第三产业的迅速增长从而其战略地位的提高是由生产率、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诸因素的发展引起的。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提供了发展基础;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长使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引起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使生产结构中的生产性服务增长,带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用货币交换时间和便利的需求增长,推动提供相关服务的新行业出现。

农业比重持续下跌的原因: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使农业无法与经济同步增长;土地收益递减使农业对单位土地的投资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趋于减少。

工业比重先升后跌的原因:温饱阶段对工业消费品的强烈需求到小康阶段趋于饱和;生产总量增大使实物生产资料需求增长,生产层次的提高使实物生产资料需求相对减少。

 

 

(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从区域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首先形成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然后扩散到中等城市,最后波及到服务资源丰富的城镇。

从时间看,在贫困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一产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产业结构以工农业经济为主,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一、二产业推动;在小康阶段,产业结构以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主,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阶段,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城市和发达地区将在全国率先迈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在经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后,最终将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来说,是十一五时期;对整个中国来说,是2020年。 广州作为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的发达城市,有更充分的条件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中国率先迈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对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的认识问题

 

不少地区的决策者对为何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对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的旧观念还未完全消除。

一些城市,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成大上工业项目,片面强调工业而忽视第三产业,不顾需要与可能,把大上快上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当作工业化的“政绩”。

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对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将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率先超越第二产业, 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必然性缺乏预见性,在第三产业日趋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还把“工业立市”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把第三产业的发展置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之外。

一些城市囿于国民经济主要由工农业推动的旧经验,认为工业发展了,第三产业自然就会上去,无须花大力气抓第三产业发展。

 

(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非常关注第三产业指标,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产值比重指标来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这比起只懂得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考核干部政绩当然是一个进步。一般地说,第三产业比重指标可以大体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看,第三产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增大。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高。

    不过,这也有例外。因为产业比重只是相对指标,反映的是三次产业之间此消彼涨的对比关系。第三产业比重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发展水平高。假定某地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况,而工业更不发达,第三产业因工业比重低就有可能占据较高的比重。反之,甲乙两地第三产业本来同样发达,但其后甲地一个大型工业项目上马了,其第三产业比重当即下降。显然,我们不可据此断定甲地的第三产业倒退了。因此,第三产业比重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可一概而论。一些山区贫困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实际上很低,但其工业落后使第二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因此就有可能占较高的比重。这种现象可称为第三产业的“虚高”。与此相反,珠江三角洲一些制造业在全国很有影响的经济强市,外向型工业发达,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其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低,甚至有可能低于上述山区贫困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经济强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低于山区。正如笔者在1994年就提出的,要全面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除了使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对指标——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外,还要辅之以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绝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4]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指标(元/)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一个地区的总人口,可以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高,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它可用来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缺陷。例如,有的地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大,但因为第二产业很发达,故第三产业比重就显得小。如分析其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就可以确定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处于高水平。

    不过,此指标也有缺点,就是不反映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关系及其相互适应程度。例如,某发达地区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与欠发达地区比虽遥遥领先,但与本地的经济发展高水平形成的服务高需求相比,仍有可能处于滞后状况。这是因为,该地区居民高收入水平形成的对生活服务的高需求,产业发展高水平形成的对生产服务的高需求,都需要在本地得到满足,故要求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服务产品具有的生产消费同时性、非转移性,决定了这些服务产品只能由本地服务业在本地供给或外来服务业在本地供给(即服务产品输入本地)。这样,与欠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较高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相对于该发达地区服务产品的高需求来说,还是处在供给不足状态。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一万元对于贫困山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说却无异于车薪杯水,就是此理。服务产品供给的这种相对不足可以在第三产业的低产值比重和低就业比重中发现端倪。因此,需要辅之以第三产业的相对指标来对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作综合判断。

服务密度指标(/平方公里)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一个地区的总面积。与此对应的还有农业密度(第一产业增加值除以一个地区的总面积)、工业密度(第二产业增加值除以一个地区的总面积),三者统称产业密度(GDP除以一个地区的总面积)。它们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从中国的情况看,产业密度主要与人口密度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国民生产率和产业发达程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产业密度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产业密度低、单位土地的产出量低,占用土地相对多的产业,适于在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廉的地区如城郊或乡村发展;产业密度高、单位土地的产出量高,占用土地相对少的产业,适于在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的地区如城市特别是中央商务区发展。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退二(产)进三(产)”,其实就是用服务密度高的第三产业部门取代城市中工业密度低的第二产业部门。这是提高城市产业密度的重要方法。推而广之,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对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作规划,而且应该对产业密度作分析规划。

综上所述,在评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时,必须综合考察第三产业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如果只注意第三产业比重,忽略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指标,就有可能产生认识偏差。有鉴于此,评估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应该坚持两点论: 无视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的客观规律,把服务业比重的增大视为资本主义寄生性的突出表现,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是,若把第三产业的高比重当作评估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性成果”,搞“第三产业比重拜物教”,把第三产业的比重看得比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更重要,那也是不可取的片面看法,也需要加以纠正。如果只以第三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就难免使工业发达的经济强市领导忧心忡忡,甚至想方设法压低工业发展速度以抬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了。


 

二、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现代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实施现代管理方式的服务行业,或者说,是指技术含量高、管理模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产品富于创新的第三产业部门,也可以称现代第三产业。这些行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则是传统服务业或传统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移动通信、信息咨询服务等,以及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如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娱乐业、现代旅游业等。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分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二)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因此,要解决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低的问题,需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优于工业发展的地位。

 

  (三)现代服务业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现代服务业是决定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当代经济竞争突出表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为城市间激烈竞争的对象。现代服务业拥有控制、支配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的功能。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下,拥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便拥有对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支配和控制权。因此,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竞争的中心内容。随着工业化中后期的来临,地区之间的竞争焦点将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正日益成为控制人力、资本、物资、信息、技术等经济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中心城市的最重要功能是其服务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心来实现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是指依靠产业规模大、创新水平高、示范效应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服务产业群在城市的聚集,通过向外输出服务产品,引导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是由若干个服务功能中心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保险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等。

 

三、构建广州现代服务业中心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5]

 

      (一)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中心是指依靠产业规模大、创新水平高、示范效应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城市的聚集,通过向外输出服务产品,引导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1.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客观要求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广州要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务院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进一步把广州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带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提升广州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广州人口规模大,土地开发强度高,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大力发展智力密集程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有利于广州扬长避短,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人才、资本、物资、信息等重要资源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提升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更好服务全省和全国的关键所在

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能够提升广州在生产要素区域流动中的集聚辐射作用,增强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广州与珠三角、全国以至国际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提高人口、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流动的效率,促使全省以至全国的产业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和服务需求升级的要求。

 

      (二)发展基础

 

把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设定为10019个城市中超过广州的只有北京(107.49)和上海(102.61),差距并不大,而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广州差距都比较大[6]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9个行业统计指标,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已经具备了建设全国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基础。


1 2006年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

 

再比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指标(如图2),2006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774.69亿元,位居全国19个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的第三位,说明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大。

 

 


2 2006年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现代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如图3)表明,2006年广州现代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达到17848元人民币,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深圳,高于上海。
 



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如表1)则表明,广州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行业位居第一位,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个行业位居第二位,其他行业排位也都位于前列。

 

1  2006年直辖市和副省级市人均增加值  单位:/,万人


:按常住人口计算   资料来源:各省市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1  2006年直辖市和副省级市人均增加值(续)


    广州在全国范围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居领先地位,已具备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内地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城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如表2所示,内地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还没有一个能够跻身全球前20名,因此,广州要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不能只盯着国内城市的排序,而必须以世界的视野谋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叫板世界发达城市”的竞争意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2 全球城市服务业发展排名


         资料来源:倪鹏飞 []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

           ——竞争力:挑战世界城市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月。

 

        (三)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广州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功能优势,以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社会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开放和服务创新为动力,着力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创新策源地、服务品牌示范区、服务产品输出基地、国际服务承接枢纽,精心打造“广州服务”品牌,把广州建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2.总体目标

 

全市第三产业以超过GDP和第二产业的速度提速增长,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5%,其中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0%。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明显上升,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整体跃升,成为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服务输出基地、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枢纽和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主要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居亚洲领先水平,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关联效应更加显著,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3.发展战略

 

——服务集群战略。精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吸纳培育高端服务要素,整合优化现代服务资源,促进高端服务要素的有机集聚和服务企业的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服务产品,通过体制创新促进产业获得新发展,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与珠三角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品牌引领战略以打造“广州服务”品牌为核心,以广州服务标准建设为重要内容,实现服务品牌与服务标准的对接,以标准输出带动服务输出,用品牌建设强化中心建设。

 

——人才聚集战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和培育高端服务人才,形成高端服务人才高地,以人才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输出战略。以开放的姿态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服务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教文卫等对外辐射能力较强的服务领域,整体提升广州服务输出能力。

 

   (四)主要任务

 

根据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和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创新策源地、服务品牌示范区、服务产品输出基地、国际服务承接枢纽等五大工程。以集聚催生创新,以创新塑造品牌,以品牌引领输出,以输出走向国际。

 

1.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

 

按照提高广州服务业集聚力和辐射力的要求,根据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集约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区域性服务功能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强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教文卫、总部经济高能级、强辐射的主导功能,积极吸引世界500强服务企业、中国500强服务企业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实现产业、企业与载体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群发展。

 

——中央商务区。结合“中调”战略,全力打造“珠江新城—琶洲—员村”、“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商务、会展、信息等高端服务业,努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营造高效的商务环境,打造成为商务和总部资源高度集聚、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区域性服务功能区。重点发展白鹅潭周边地区、白云新城地区、新中轴线南段地区、萝岗新城、南沙新城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区,融合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务、商贸、居住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

 

——特色服务功能区。依托白云国际机场,打造空港经济区。围绕南沙深水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港经济区。立足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大学城、五山高校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服务功能区建设。发挥天河体育中心、亚运新城等地区的文体资源,构筑文体休闲服务功能区。

 

2.培育服务创新策源地

 

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整合广州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服务资源,实现服务产品和技术创新、服务经营模式创新和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服务创新和服务知识产权策源地。

 

——加速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推动服务产品创新。充分整合广州服务资源,构筑鼓励服务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制定并实施适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用现代化科技装备提升广州服务业科技含量,增强服务技术创新能力

 

——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带动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引入、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服务经营理念,并进行经验推广,实现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创新。顺应电子商务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寻求业务模式创新的转型,发展成为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加快服务领域改革步伐,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以创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优化和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措施,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别对待的原则,分类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

 

3.创建服务品牌示范区

 

充分发挥广州服务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通过打造“广州服务”品牌、扶持服务龙头企业、拓展服务业载体和制定“广州服务”标准,创建广州服务品牌示范区,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

 

——打造“广州服务”品牌。发挥广州服务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以服务创新为手段,以标准服务、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和多样服务为内容,擦亮服务老品牌,培育服务新品牌,使“广州服务”成为引领中国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和多样化的综合示范品牌。

 

——制定“广州服务”标准。成立广州服务业联盟,通过联盟实现行业联合与资源集成,制定并推行物流、会展、信息、旅游、体育、商贸市场、社区管理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并把各行业标准整合起来,共同形成“广州服务”的标准体系,作为“广州服务”品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培训、宣传等方式把广州标准向外推介。

 

——建设服务业品牌基地。高规格、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打造成为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品牌示范基地。

 

——扶持服务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是“广州服务”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鼓励著名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上市。

 

4.构筑服务产品输出基地

 

依托广州的服务产业集聚、创新和品牌优势,积极对外输出服务产品,引导区域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扩大“广州服务”辐射半径,把广州打造成为珠三角服务资源配置中枢。

 

——加强服务要素市场建设,积极输出生产服务。积极建设发达的服务要素市场,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为珠三角以至全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提供生产服务。以珠三角制造业为服务对象,扩展工业服务的辐射能力、服务半径和发展空间,引领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全省产业转移调整。以广州城市群服务业为服务对象,促进服务业服务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广州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特色。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业为服务对象,依托广东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和农业科研基地,发展广州农业服务,构建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流通服务平台。

 

——推进服务通道建设,向外拓展生活服务。2010年亚运会之机,着力打造“广州服务”品牌,疏通服务通道,全面优化提升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生活服务业,整合优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实现珠三角城市在户籍、财政、社保等制度性要素的异地共享、服务领域行业资质、技术标准的互相承认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建设大珠三角“零障碍服务”大市场,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员来我市进行服务消费。

 

5.构建国际服务承接枢纽

 

把握国际服务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契机,深化与港澳台的服务业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把广州打造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枢纽和对接国际的窗口城市。

 

——深化与港澳台的服务业合作,构建国际服务承接平台。利用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契机,大力引进港澳台现代服务机构,支持港澳台现代服务机构扩大在穗业务。深化与香港交易所的合作,推动广州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作用,探索建立粤港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香港专业人才密集、国际理念先进、海外市场广阔、法制环境健全等优势,结合广州靠近生产前端的优势,联合打造珠三角工业设计中心。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嵌入国际服务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契机,提高广州承接高层次国际服务业的能力,尽快嵌入国际服务产业价值链高端。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鼓励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加紧与国际知名产业园区的联系与合作,挖掘市场空间,拓展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出口型服务业。

 

 


 

 

 

[1]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发展报告》第218-223页
[2]Irving Leveson & J.W.Wheeler: Western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Adjustment Policie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p.46,Hudson Institute,U.S.,1980
[3]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和产值方程的详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见李江帆:第三产业的发展,载洪银兴、魏杰主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81-306页。这些数学模型在学术界被多次引用或辗转引用。可是,因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很多抄录者都没标明其出处。
[4]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5]主要资料来源: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2008年完成的广州市发改委课题《广州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研究》,课题组成员:李江帆(组长),顾乃华(副组长),邓江年、杨广、张端阳、黄迟、李碧花。
[6]为综合考察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根据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依照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市9个现代服务业门类行业增加值和各行业人均增加值[1]指标,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指数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广州现代服务业9个行业的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再按18个指标在全国19个直辖市和副省级市的位次高低分别评分:19、18…2、1,最后把各城市得分加总,以广州得分为100算出各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