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中心主任 主任助理 首席专家 研究梯队 特约研究员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团队 > 中心主任

李江帆教授-封面人物-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开拓者


时间:2004-04-23 09:44:56来源:《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2-3期合刊封面人物 作者: 点击:

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开拓者

--记著名第三产业专家李江帆教授

《生产力研究》特约记者 袁 梅

  1992年4月30日下午,在中央作出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前夕,在中南海整洁简朴的办公室里,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手持一本《第三产业经济学》,正兴致勃勃地与一位年轻学者商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计。这位学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第三产业研究专家李江帆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李江帆教授,20多年来致力第三产业研究,在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揭示第三产业发展规律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专著《第三产业经济学》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其研究成果被中央吸收,对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一、"八年抗战":从困惑到升华

  李江帆1951年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68-73年上山下乡当知青。1976年在广东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1982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18年。历任讲师(1983)、副教授(1986)、硕士生导师(1987-)、教授(1991-)、博士生导师(1997-)、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2001)。2001年调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
  说来也有趣,李江帆对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的直接动因,是由写一篇文章产生的困惑引起的。1977年,他撰文驳斥"四人帮"动辄指责知识分子"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而"吃农民的饭,穿工人的衣"。从直觉上看,此说法很荒唐,但驳倒它却不容易。因为,按照政治经济学关于只有工农业才创造产品和价值的成说,也确实只能推导出教师、知识分子以至所有"非生产劳动者"都是靠"物质生产部门"施舍或馈赠的产品养活的。这给他留下的是深深的困惑:教师到底有没有向社会提供产品?如果有,该称为什么?
  困惑是产生新知的动力。两年后他带着这种困惑开始了沐浴着思想解放春风的研究生学习。他从马克思提及的"在服务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和运输业的再生产公式 G-W…P-G',以及西方经济学对goods(货物)与 services(服务)的并列分析中,得到很大启发。长期的冥思苦想使他豁然开朗了:教师获得工农生产的"饭"和"衣",是以向对方提供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消费品"为代价的。教师的"不做工"、"不种田",与工人农民不教书一样,是社会分工,各司其职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理由非议。传统政治经济学 将产品局限于物品的范围,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生产产品,是上述"养活"论得以流行的一个理论渊源。要正确认识教师、知识分子以至"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关键问题是必须突破传统产品观,把非实物劳动成果也纳入产品范围。
  据此认识,1981年他在中国首次发表论文探讨服务消费品。同年8月, 他决定以"论服务消费品"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以《资本论》的研究主线和起点为蓝本,系统探讨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与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6方面问题,全面丰富、补充《资本论》体系。 这一研究大纲实际上成了他7年后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982年8月, 李江帆成功地论证了非实物产品理论的硕士论文问世,使他迈入了第三产业经济学新学科的大门。
  1984年底,广东人民出版社约李江帆写一本第三产业的书,结果一拍即合。他开始以其硕士论文建立的非实物产品理论为基础,以尚未论及的服务四环节为主体,将研究对象从服务消费品扩大到服务产品,创立一门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经济学科-第三产业经济学。
  在李江帆钻研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时,他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持否定、批判态度。1981年第三产业概念在中国传媒上亮相才几个月,就遭到严厉批评,被说成是"渗透着资产阶级本质"的概念而被打入冷宫。同年他北上访学时,北方一著名经济学家就劝过他要回避科教文卫的生产性这一学术风险大的问题。在他撰写硕士论文和即将答辩期间,权威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评第三产业理论的论文,形成了非常严峻的氛围,使他几乎处于被动局面。他当时多么迫切地期望杂志上有那怕一篇论文露露脸支持第三产业也好,这就可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只是学术之争,冲淡一下紧张气氛…… 1983年他的硕士论文在一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因一位副主编不赞成教育生产服务消费品的新观点差点"卡壳"。1984年后, 第三产业虽然因中央领导的支持而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册",但在中国经济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仍是否定第三产业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不少人关切地劝他:不宜以有争论的"第三产业"为题搞研究。面对一片反对声,他发现自己简直是在与一个传统的旧经济学体系作战。传统政治经济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第三产业研究的长期空白,使得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创立难度很大:他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现成文献,除了和统治中国经济学术界的流行论点交锋外,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理论观点影响的学者,他还得先"战胜"自己,和头脑里"先入为主"并一度占据稳固阵地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搏斗。幸亏研究生时代对服务消费品的系统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的创作得以披荆斩棘。他从1986年2月起动笔, 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抽空夜以继日地写作。经过寒暑三载的攻关, 42 万字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终于在1988年 6月2日凌晨脱稿了。《第三产业经济学》于199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 一位记者幽默地说,从构思、研究到脱稿,《第三产业经济学》实际上是"八年抗战"的成果。

  二、春华秋实:"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们欣慰地看到,由于李江帆以敏锐的眼光, 高瞻远嘱地揭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新理论,他八年的血汗并没有白流。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指出,《第三产业经济学》以崭新的结构体系、清新的学术观点、严密的科学论证和自成一派的理论逻辑,在我国经济研究领域开拓了第三产业经济学。它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研究主线,构筑起一个逻辑严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新体系;以严谨的态度将政治经济学正确地应用到第三产业领域,探讨、概括和解释现代经济生活中涌现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新问题,补充、丰富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透过纷繁复杂的第三产业经济现象,从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两个角度,系统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规律,不仅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科学的建设,也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该书出版后连获数项大奖。1991年6 月获有"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誉的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同年10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光明杯"一等奖; 1993 年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4 年获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
  李江帆创立的第三产业经济学所以能赢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因为它面对当代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一系列新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严密论证和系统概括,丰富、补充和发展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它将无形的服务纳入产品的范畴,丰富了社会产品及其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理论;它阐明了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及其性质,分析了服务劳动的运动性与凝结性、具体性与抽象性、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对服务价值实体的决定作用,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范围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丰富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原理;它将服务产品划分为服务型生产资料和服务消费品两大类,分归第一、二部类增设的b副类中, 解决了三次产业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兼容问题,并通过增设软化系数,建立三大产业再生产平衡公式,为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再生产理论和积累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对不少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被舍象了的、而今却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第三产业问题,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补充,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明显不合时宜的观点或论述,则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修正。这有助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代的进一步运用。
  第三产业经济学还在学术界首次系统揭示了第三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产业形成的规律。李江帆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萌芽状态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形成有三个主要标志:服务部门独立化;服务部门门类比较齐全;服务劳动具有职业性。第三产业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水平;社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足以支撑第三产业独立化;服务行业独立化能使服务效率提高;商品经济一定程序的发展。第三产业纷纭繁杂的分支服务部门,是通过实物生产的分离、实物生产阶段的独立化、社会生活阶段的独立化和服务行业的分化这四条主要途径,最终汇集为整体第三产业的。根据这些定性分析,他通过研究大量史料,确定了中外第三产业形成的时间。
  --第三产业价格变动规律。李江帆教授通过对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率的增长条件、增长幅度的差异比较分析,在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揭示并深入地阐述了非自动化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上升较快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只要实物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超过服务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以实物产品为等价形式的服务产品的相对价值量就一定会增大,尽管它本身的价值量可能不变,甚至下降。所以,若实物产品的价格不变,服务价格就会提高;若实物产品的价格提高,服务价格提高的幅度就会更大。这是国内学术界对服务价格变动趋势的首次预测,对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第一次揭示。由于它立足于客观分析,反映了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因而不久后就为我国第三产业引进市场机制,使服务价格总水平全面上升的事实所证实。
  --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规律。 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上对第三产业比重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进行系统论证,是李江帆首次完成的。他不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论证了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是在服务需求上升律与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而且早在1982年就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通过回归分析在国内首次运用数学模型揭示了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非线性的幂函数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第三产业就业方程: y=1.15x0.464。它清楚地表明了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日趋增大的发展趋势,成功地解决了第三产业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阐明第三产业比重为一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并有规律可循。其重要意义在于:据此可对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作定量分析和预测,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优比重和速度,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因此,它在1983年《未来与发展》上一问世,便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被不少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引用。
  --第三产业的分配规律。李江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第三产业不同分配方式及其特点,以及第三产业的分配水平、制约因素及其变动机制,揭示了第三产业分配规律。他把现代社会中的服务分配方式概括为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半市场分配方式和非市场分配方式三种类型,阐明了在这三种分配方式中,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价值观念、效率观念依次递减;公平程度依次递增;服务质量观念和顾客至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上也有差别。面对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经过经济制度比较研究,他提出:我国服务方式的改革应由公平到效率的方面演变,重点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的低效率问题。他还通过全面探讨影响不同的服务分配方式的分配水平的不同因素,探讨了第三产业分配水平的变动机制。并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其制约因素、变动条件入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李江帆教授在第三产业研究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他贡献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系列范畴,如服务产品、服务消费品、非实物产品、非实物使用价值、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国民经济软化系数等,已被广泛使用和转换使用。

  三、决策指南:国务院秘书长的案头书

  李江帆教授的第三产业研究成果,获得决策部门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实践中产生良好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1991年初,几乎是在《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同时,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由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牵头研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问题。1992年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起草小组通过国务院办公厅电告李江帆,调阅《第三产业经济学》和他关于第三产业的一批论文、资料参考。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的罗干同志全文阅读了该书后,很感兴趣,邀请李江帆进中南海于1992年4月下旬面谈了一个下午, 认真听取了李江帆对第三产业的划分、发展趋势和政策问题的一些意见,并对他的第三产业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2年6月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 第三产业的产业化方向、价格体系等方面,吸取了李江帆关于第三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同年9月,国务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研究课题组又遵国务院秘书长的指示, 邀请他飞赴北京,再进中南海参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的研究报告座谈会,听取了他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目标、分工和重点的意见。李江帆还多次参与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研究、咨询与培训。《第三产业经济学》已成为不少地区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和第三产业普查的重要参考文献。
  --李江帆教授在我国较早总结了世界各国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的发展规律,否定了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比重增大视为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论点。1979年,我国还流行着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口百分比日益下降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进一步增长的观点。李江帆通过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的变化,在1980年撰文指出: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比重增大的趋势,必然为各个社会所共有,而不是行将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独有的特征。"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过去、现在和今后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在信奉物质生产劳动者比例增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的1980年,具有正确的理论导向作用。该文写成后一年,1981年上半年,中央首次提出的发展第三产业决策见诸报端,印证了李江帆理论研究的先导性和超前性。
  --李江帆对服务消费品、服务产品的系统阐述及由此产生的增设第三产业统计指标的建议,有助于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制度的实施。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体系囿于苏联的传统的"正宗的清规戒律",基于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论的误解,形成了一种以工农业产品指标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产品及产值的片面模式。李江帆在1982年撰文论证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生产发展趋势,提出:"不仅要考虑物质生产资料与物品消费品的生产之间比例关系的平衡,而且要考虑物质资料与服务消费品的生产之间比例关系的平衡。若只考虑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而忽视了农轻重与服务业的比例关系,同样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在1985年1月撰写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初探"中,他又进一步建议, 要"正视第三产业劳务产品的存在,改革计划体制的内容,增设第三产业的统计指标",包括"服务总量、服务成本、服务产值、服务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等" 。此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于1985年4 月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这可以认为是对包括李江帆在内的我国一批经济学家呼吁多年的重视第三产业统计的建议的采纳。
  --李江帆对第三产业价格的分类、变化趋势及其改革方向的系统分析,促进了我国合理的第三产业价格体系的建立。早在1982年,李江帆就在我国学术界首次区分了全费服务价格、优惠价服务价格和免费服务"价格",并对服务消费品的相对价值量增大的规律作了揭示 。1985年,他又进一步提出建立合理的服务产品价格体系,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第三产业的生产的三个对策 。李江帆的意见得到学术和决策部门的关注。此后,我国第三产业价格的发展和改革,事实上就是沿着李江帆在理论研究中阐明的方向发展的:服务价格逐步放开,促进了长期短缺的服务的供给。相当部分服务产品相继实行商品化、半商品化经营,取得较好效果。我国高等教育按李江帆 1985 年提出的"要有计划地逐步取消高教服务品的免费制,按其价值,通过市场出售,实行商品化"的方向 ,由免费制向准自费制、自费制方向发展。服务价格的升幅在"七五"、"八五"期间果然比物品价格升幅大。这充分说明李江帆教授的预见的科学性和超前性。
  --李江帆教授对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所建立的第三产业数学模型,正确地确定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问题,有助于从宏观上协调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1982年,当经济学界一些权威人士忙于对被打入"冷宫"的第三产业进行口诛笔伐时,李江帆却冷静地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作了全国首次的定量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幂函数型相关关系,建立了第三产业就业方程,并预测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由1979年的13.1%增大到2000年的25-28%。这一研究成果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数量依据,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未来学研究会等单位相继介绍了此成果。1988年,李江帆进一步分析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型相关关系,建立了第三产业产值方程,以及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方程和产值方程 ,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与李江帆通过第三产业模型的预测基本吻合。例如他在1988年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对2000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预测值分别是52%、22%和26% ,实际值是50.1%、23.0%和26.9%,相差仅为一二个百分点,说明了第三产业模型的置信度较高。
  目前,李江帆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百多万字的国家"八五"和"九五" 社科规划关于第三产业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第三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战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中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研究》即将问世。李江帆的第三产业研究,将在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